臺北花博在即將開幕之前,11月5日邀各方貴賓提前領略園內精彩。而當天在濛濛細雨中精彩亮相的上海展園“海韻園”,吸引不少參觀客在此駐足流連。中新社發 王健 攝
2010年臺北花卉博覽會6日登場,臺灣《聯合晚報》8日刊出社論《從花博看臺灣的軟實力》。社論説,花博不只有花卉的美麗奪目,更有臺灣人的巧思與智慧,從花卉欣賞到建築功能,都向世人呈現從初冬到初夏的花卉之美、綠色觀念之美。臺北應趁此花博盛會,把美麗的力量提升到市政的層次,轉化為城市更新的動力,這才符合舉辦博覽會對一座城市的翻轉期待。
文章摘編如下:
花博開幕了。雖然受到天候影響,第一天人潮不如預期,且開幕夜的煙火秀效果略打折扣,不過,必須承認,花博確實令人驚艷。不只花卉美麗奪目,更有臺灣人的巧思與智慧,令人驚艷!
臺灣是人力資源充沛的社會,這些年,“政府”大談“軟實力”,事實上,民間早成軟實力的聚寶盆。就以美學而言,不論是建築或設計領域,專書、演講都有相當人數的讀者與聽眾。世界建築大師來臺開講,常驚訝臺灣竟有偌大的粉絲團。正因為有這樣龐大的民間實力,所以關鍵不在臺灣能否出現氣勢澎湃的建築作品,而在公共建築敢不敢讓年輕好手一試身手。
這回臺北花博,放手讓本土的建築師大膽創意,結果出現了一棟棟各具特色的展館,讓參觀者驚嘆連連。花博的展館建築,就像臺灣社會的隱喻一樣,小巧且創意十足。參觀者看到的花博展館,或依地形限制而盤桓曲折,或受到基地不大的左右反而突出玲瓏細緻之美。
最重要的是觀念領導。臺灣早該走過那種誇大的消費觀念,而領先走進21世紀綠色價值的世代。這其中包含了更多對以往發展模式的反省,對未來新模式的試探與創新。走進花博的觀眾若仔細品嘗,會發現處處是綠色價值,從花卉的欣賞到建築的功能,乃至於基隆河整治的初步成果,無一不帶給民眾更多想像空間,對於臺北會更好、臺灣會更好的想像空間。
於是乎,回頭去看看過去幾個月,由於島內選舉導致的一些對花博的攻擊與扭曲,相較于花博展示的價值,便顯得十分突兀了。好在美麗的力量終究要比政治令人賞心悅目;好在花博還有近六個月展期,能向世人呈現從初冬到初夏的花卉之美、綠色觀念之美。
臺北應該趁此花博盛會,好好想想,能否把這些美麗的力量提升到市政的層次,轉化為城市更新的動力,讓整個臺北都更美麗,這也才符合舉辦博覽會對一座城市的翻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