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灣與拉丁美洲“邦交重鎮”“關係生變”的傳言不斷。繼3月23日臺灣“邦交國”多米尼克宣布與中國建交、與臺灣“斷交”後,洪都拉斯總統在訪問歐亞行程中“過臺不入”,巴拿馬新當選總統馬丁·托里霍斯明確表示“考慮與中國建交”,薩爾瓦多重要人士也表示“希望與中國政府建立正常關係”。島內媒體分析,臺當局深陷“斷交危機”,“邦交重鎮”有可能變成“斷交重鎮”。
臺灣“邦交國”紛紛考慮與中國建交
臺灣當局于1971被驅逐出聯合國後,為了避免“外交”孤立,通過捐贈巨資、技術支持等方式“援助”拉美國家。目前,臺灣的26個“邦交國”中,有13個在拉丁美洲。據《加勒比海商業報》報導,臺灣一直是該地區最大的援助者。但3月23日,臺灣“邦交國”多米尼克宣布與中國建交,敏感的臺灣媒體分析,這是臺灣在拉丁美洲的“邦交國”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無疑將會對這一地區的其他國家帶來重大影響。形勢的發展似乎證明媒體的預言不無道理。
在5月2日舉行的巴拿馬大選中,巴拿馬民主革命黨和人民黨組成的選舉聯盟“新祖國”總統候選人馬丁·托里霍斯當選為該國新總統。馬丁·托里霍斯將于今年9月1日宣誓就職,任期5年。他是已故巴拿馬前軍政府首腦奧馬爾·托里霍斯的兒子,老托里霍斯對中國友好,對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很有感情。盡管巴拿馬現任總統莫斯科索表示將參加陳水扁5月20日的“就職儀式”,然而新當選總統馬丁·托里霍斯明確表示“考慮與中國建交”。據臺灣媒體說,巴拿馬外交部發布外國國家與地區祝賀名單時,將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賀電放在陳水扁之前,並且用“臺灣總統”稱呼陳水扁,這是“臺灣與巴拿馬關係開始生變的標志之一”;新總統就職後,“很有可能與臺斷交,與中國大陸建交”。
無獨有偶,另一“邦交國”洪都拉斯已顯得對臺灣“極不友好”。洪都拉斯總統馬杜羅于5月12日展開歐亞訪問行程,雖到了鄰近臺灣的日本,但拒絕到臺灣訪問,也拒絕參加陳水扁的“就職儀式”。據島內媒體猜測,正在日本訪問的馬杜羅“過臺不入”,“可能在日本東京與中國官員見面,甚至秘密訪問中國,商討建交議題”。
此外,據《聯合晚報》報道,薩爾瓦多也有與中國建交的意思。去年8月22日,薩爾瓦多左派政黨“馬蒂民族解放陣線”推出的總統候選人沙菲克·亨德爾表示,如果勝選,將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雖然他在今年3月21日舉行的大選中落敗,但執政黨民族主義共和聯盟中有不少人主張與臺“斷交”、與中國建交,這勢必影響到新總統安東尼奧·薩卡的決策。薩爾瓦多在中美國國家議會的代表奇卡斯表示:“我們希望與中國政府建立政治、經濟以及外交上的正常關係,因為這樣會使我們雙方都受益”。
臺灣經歷三次“斷交”危機
臺當局的“邦交”史一共經歷了兩次“斷交”危機。蔣氏父子時期,臺當局一直堅持“漢賊不兩立”,凡與中國大陸建交的國家,臺當局就終止“外交關係”。自1971年聯合國安理會驅逐臺當局代表、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後,臺灣經歷第一次“斷交危機”,“邦交國”迅速減少,至1988年只剩下22個。加拿大、日本、美國等有影響的大國先後與臺灣“斷交”。
1988年李登輝上臺後,依靠巨額外匯存底和較為雄厚的經濟實力,推行所謂“務實外交”、“彈性外交”,“邦交國”數目在1991年增加到29個。但好景不長,臺灣自90年代中後期開始很快陷入第二次“斷交危機”,失去新加坡、韓國、沙特阿拉伯、南非等重要“邦交國”。此後,臺灣的“友邦”集中在拉美、非洲、大洋洲,這些國家面積小、人口少、經濟社會發展落後。
陳水扁上臺後,大搞所謂“烽火外交”,不但沒有撈上多少“邦交國”,反而先後丟掉馬其頓、瑙魯、多米尼克。而此次多米尼克“斷交”對“邦交重鎮”產生巨大衝擊,島內媒體分析“很可能釀成第三次斷交危機”。
“斷交危機”的原因不難理解
2001年陳水扁赴拉美活動時,以3600萬美元換取巴拿馬的接待,向薩爾瓦多贈送290萬美元。此後,臺當局還“捐助”近3億美元成立“中美洲經濟發展基金”,每年向中美洲提供2000萬美元的基本費用等。應該說,臺當局沒少當冤大頭,但為什麼這些“邦交國”還是不買陳水扁的賬,要與臺灣“斷交”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綜合實力增強和國際影響提高,而臺灣經濟衰退,國際影響更是無法與中國大陸相提並論。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在國際及地區事務中需要中國的支持,中美洲國家自然也不例外。而與一個經濟衰退、社會混亂,而且還有可能陷入“臺獨”戰火的地區搞關係,實在是太危險,太不值得。
最直接的原因是,中美洲國家與中國的經貿關係越來越密切。以巴拿馬為例,該國人口大約300萬左右,國內市場很小,經濟支柱是巴拿馬運河。1996年中國與巴拿馬互設貿易辦事處,中國銀行等中資機構相繼在巴拿馬設立分部,兩國在經貿、政治上的交往日益密切。在過去10年中,中國在巴拿馬的投資越來越多;中國遠洋公司在巴拿馬影響相當大,是巴拿馬運河繼美、日之後的第三大使用國,每年光是繳納的過河費就超過2000萬美元。據說,長榮集團董事長張榮發原來是巴拿馬運河董事會的成員,但2003年起這個位置已經由中國遠洋公司的董事長魏家富取代。在這種情況下,巴拿馬于去年7月單方面注銷臺巴合資的“大衛堡加工出口區”,並沒收土地所有權,減少與臺灣的官方往來。去年8月22日,臺灣剛與巴拿馬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8月30日至9月7日,該國第一副總統馬里亞里諾就訪問中國。應該說,如果未來巴拿馬與中國建交,並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自去年以來,不少中南美洲國家進行領導人換屆選舉。受臺灣海峽兩岸實力對比和國際大背景的影響,不少有見識的新領導人意識到:與臺灣“斷交”、與中國建交有利于他們國家的發展,有利于這些國家的長遠利益。島內輿論分析,一些國家與臺灣“斷交”只不過是遲早的事,臺當局是阻擋不了的。
臺當局採取緊急應對措施
“大選”紛爭尚未落幕,陳水扁“當選正當性”受到各界的質疑,陳水扁已經夠受了。如果“邦交國”生變,不光是“就職儀式”沒面子,“臺獨”空間也將面臨進一步縮小,未來的施政更難以順暢。于是,陳水扁挖空心思,多管齊下“拼外交”,以求“鞏固邦交”,穩定島內民心。
手法之一是消毒。“行政院發言人”及“外交部”一再表示,臺灣與巴拿馬、洪都拉斯等國家“關係很穩定”,並誣蔑“大陸打壓”。
手法之二是猛砸金錢。5月12日,陳水扁特意向在日本訪問的巴拿馬總統表示,邀請馬杜羅“另行擇期訪臺,重溫舊宜”。他還對“外交部門”放狠話,說如果5月20日之前“邦交生變”,拿他們是問;同時指令各“駐外館處”,搞好與這些國家現任以及新當選領導人的關係,“要什麼給什麼”。
手法之三,指派呂秀蓮為“特使”,赴拉丁美洲進行“典禮外交”,加強與這一地區的關係,“防止大陸在該地區擴大外交行動”,同時以“過境”美國或出訪其他非邦交國,“求得更大的外交突破”。
5月8日,臺“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呂秀蓮將在本月晚些時候到中美洲“訪問”,行程為期兩周,預計在美國過境。這是“陳呂配”連任後的首次出訪行程,因而備受矚目。呂秀蓮將擔任陳水扁的“特使”,在5月20日“就職”之後率團造訪中美洲,先是6月1日參加薩爾瓦多新總統的就職儀式,然後“訪問”哥斯達黎加和危地馬拉等國家,預計6月11日返臺。
當然,呂秀蓮此行的重頭戲是“過境美國”。“公投制憲”後,美國和臺灣關係陷入低潮,陳水扁希望通過呂秀蓮的“過境外交”為自己加分。島內媒體分析,呂秀蓮“過境”美國的相關安排,包括能否見到美國高層官員,過境待遇,過境的城市等,都是“觀察指針”。(王浩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