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和“統一”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像手術前的連體嬰。臺灣內部希望獨立的勢力越強,大陸要求統一的聲浪也就越大,推論到極至,實踐“獨立”之時,就是完成統一之日。
臺灣的有識之士並非不知道這個道理,在陳水扁于“大選”期間,拋出有強烈“臺獨”暗示意味的“公投新憲”時,他們就已經警告,過度刺激對岸,只會帶來“維護臺灣主權”相反的結果。
經常往返兩岸的學者也表示,大陸對臺灣的挑釁有可能的反制辦法,除了在軍事上放棄承認海峽中線,經濟上對臺商施壓,最嚴重的就是以法律形式確立“統一時間表”。
中國總理溫家寶首次公開回應《統一法》的主張,雖然是在訪問英國,與僑社問答時的場合發生,對國際宣傳的成分不低,不能算是正式的政策發表,但是一葉知秋,溫家寶的談話,應該就是政策形成的發軔;人大的立法,只不過是遲早的問題。
在臺“制憲”時間表出現之前,美國、中國及臺灣地區的兩岸政策都傾向模糊化,三方也能在模糊化所創造出來的灰色空間各取所需,幾十年來維持了符合各自利益的臺海動態平衡。
陳水扁連任,並堅持“制憲”,已經把灰色空間擠壓得所剩無幾,僅留下一條戰爭與和平的紅線。
美國一再公開表態,剝奪臺灣對臺海現狀的定義,中國計劃制訂《統一法》,都是“亮底牌”的作法,距離“攤牌”,也只是一步之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