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並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一場57年前臺灣群眾反對當局獨裁統治的抗議活動,在“大選”之年,演化成臺灣政治勢力競相利用的政治符號和圖騰
本刊記者/田冰
2月28日,臺灣“二·二八起義”57周年紀念日。這一天,臺灣政壇的藍、綠陣營,分別舉辦了大型造勢活動。
泛綠陣營號稱動員百萬人舉行“手牽手護臺灣”活動,陳水扁和李登輝同臺出席。民進黨宣稱,有超過200萬人參加活動,隨即引發親民黨譴責其數據“嚴重灌水”。有“演戲”的,有“看戲”的,為了拉抬選情,主辦者不但把“看戲”的也算成是“演戲”的,而且還往數字里“摻水”,目擊者鳳凰衛視記者遊本嘉就認為,參加的人數遠沒有主辦者說的那麼多。
據臺灣媒體報道,有些地方的追思紀念活動充滿選舉味道。臺南縣的組織者,更帶頭高唱陳水扁競選的主題曲“相信臺灣”,讓在場人士一陣錯愕,當場就有受難者家屬憤而離開會場,並指主辦單位未將追思紀念活動脫離政治,變成了“挺扁大會”,是在二·二八死難者親屬的傷口上灑鹽。
而在泛藍陣營方面,兩周前就開始了“千萬人心連心”慢跑活動,2月28日下午兩點,國民黨主席連戰和連宋競選總部主委王金平、競選總幹事馬英九等人,分別率領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等族群代表一路跑進終點高雄市紀念活動現場,感性訴求族群融合。
57年前席卷全島的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的群眾鬥爭,演化成臺灣政治勢力競相利用的政治符號和圖騰。完全變了“味”。
“變味的追思紀念會”
新聞周刊:您當天在活動現場進行採訪,能否介紹一下當時的具體情況?
遊本嘉(鳳凰衛視駐臺北記者):28日上午9時30分,泛綠陣營組織的“百萬人手牽手護臺灣”活動,北起臺灣最北端的基隆,南至屏東昌隆,沿“臺1線”(臺灣第一省道)公路展開,參加人數約有50萬人。
活動總召集人李登輝自南往北,從銅鑼到苗栗三義;陳水扁則自北往南,從竹南往苗栗銅鑼沿途巡視。
民進黨把組織的任務按照行政區劃交給當地來負責安排,活動形式不限。而各地為了吸引媒體的注意力,也為了在鄉里之間的競爭中取勝,不遺余力地玩花樣,出現了各種噱頭:有原住民表演舞蹈,祈求祖靈庇佑,驅逐惡靈;有百對結婚的“新人”合唱“愛你一萬年”;陳水扁的老家則是“牽牛護臺灣”,水牛、黃牛、肉牛、乳牛在公路邊排隊。紀念“二·二八”的活動完全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新聞周刊:陳水扁為何在“二·二八起義”紀念日這一天做文章?
張同新(中國人民大學臺港澳研究中心主任):泛綠是“挾民主以行‘臺獨’”,他們把民主與“臺獨”捆綁在一起,挑動族群鬥爭,挑動對大陸的敵視。這實際是陳水扁選前一搏,爭取選民對其政治主張的認同。
石之瑜(臺灣大學政治學係教授):泛綠陣營原本“二·二八”的活動,是以臺灣正名為主,將大選轉變成統獨對立,來逼迫選民在統獨問題上表態。後來由于形勢變化,不方便過于明顯地主張“臺獨”,于是改成軟性的和平訴求,與公民投票運動的和平民主訴求相呼應。
楊錦麟(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這是泛綠陣營“臺獨”基本教義派的精神總動員,是民進黨選前力量的檢閱。
遊本嘉:陳水扁的目的有三:鞏固原來的支持者;感染中間選民;造成“西瓜抱大邊效應”。向地方士紳等意見領袖許諾利益,利用他們來影響中間或對手陣營的選民。希望他們可以影響到5%到10%的選票,而這部分選票對于處于選情膠著狀態的兩個陣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藍綠陣營選前大對決
新聞周刊:此次陳水扁的“紀念活動”會收到什麼樣的效果?
張同新:還有待觀察一段時間。據臺灣媒體的民調顯示,泛綠陣營的支持度略有上升。這主要是未表態的中間選民發生分化,一部分人轉向扁呂,另一部分投向連宋。目前總的形勢仍是泛綠處于下風。
石之瑜:經由大規模動員,使參與者之間相互支持,進而藉由他們的主動,感染周圍熱誠不足、意志不堅的邊緣支持者,效果應當是有的。
遊本嘉:陳水扁很懂得選舉秀,在此次活動中很少突出選舉動作,而是代之以各種美麗的口號,希望借此吸引中性選民。
至于效果,在此之前TVBS和《聯合報》都有民調顯示,泛藍支持度領先泛綠8%左右。經此一周的造勢宣傳中,兩者相差3個百分點左右,說明有一定的效果。能否維持到選舉日就難說。
陳水扁顯然欲在未來的20天內形成一個氣勢,並試圖維係到大選之日,但其中的變數仍無法預測。
新聞周刊:作為政治回應,泛藍陣營也在當天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活動。您如何評價?
張同新:泛藍方面既不同意泛綠的說法,也不認同當年的鎮壓是正當的;又要有所表現。所以他們就提出了紀念“臺灣人民愛民主,愛臺灣”精神的活動。
石之瑜:藍營的活動訴諸軟性與柔性,並未與綠軍正面對抗,所以即使沒有加分,但也沒有失分。
楊錦麟:綜觀泛藍陣營,雖然活動時間較長,但總體效果不是很好。
讓歷史恢復本來面目
新聞周刊:應該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二·二八起義”?
張同新:“二·二八起義”是一個很復雜的政治事件,不同觀點的人有不同的認識。
我們一直認為,“二·二八起義”是當年反抗國民黨專制統治的正義鬥爭,是全國興起的“反饑餓、反迫害、反內戰、爭民主”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另一方面,參加者的成分較為復雜,其中有日本軍國主義殘余勢力和臺灣內部“皇民”分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