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七位兩岸及香港專家、學者今天在此間聚會,暢談對此次臺灣大選的觀察心得,前瞻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
在香港《亞洲周刊》和香江文化交流中心合辦的“香江論壇”上,上海臺灣研究所所長嚴安林說,近年來,島內主張統一的市場出現萎縮,統一在臺灣社會從絕對價值轉為相對價值。于是,在兩岸經濟合作越來越密切的情況下,兩岸政治關係卻漸行漸遠。民進黨上臺後的大陸政策,採取了漸進式甚至有時是直接的分裂路線,遊走于兩岸戰爭邊緣,謀“獨”拒統反中,以拖求“獨”。而泛藍為了爭取選票,某些立場在原有的基礎上作了修正。因此,展望未來四年的兩岸關係,他表示不樂觀,“壞不到哪里去,好也不到哪里去”。
臺灣大學政治係教授張麟徵說,陳水扁團隊缺乏施政成績,所以只能打意識形態牌,而連戰團隊缺的是信心與選戰技巧,所以,只能隨著對手議題走。“公投法”出臺,挑戰臺灣的法律架構,為民進黨走分裂路線開了一個口子。她並指二00八年“臺獨“絕對沒有機會。
她在回答提問時表示,“兩國兩制”沒有前途,“一國一制”不適宜,未來兩岸政治關係互動唯有以“一國兩制“為起點。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係教授張炳良認為,目前,在臺灣多數民意不願統一,不敢“獨立”的情況下,兩岸關係問題被高度政治化、選舉議題化、選戰化。臺灣政治終需回歸本土民生與經濟發展議題。而解讀臺灣二十一世紀政局,北京應找尋新的對臺政策起點,豐富“一國兩制”方案。
國民黨“立委”高育仁預料此次大選雙方差距不大。島內任何變化對短期的兩岸關係會造成不同的影響,但對兩岸長期的歷史的關係發展影響甚微。大陸應以歷史的眼光來處理臺灣問題,以更大的耐心和包容對待兩岸統一。
臺灣“中華歐亞基金會”顧問陳淞山是民進黨的智囊。他說,四年來,臺灣經濟有一定的成長,在影響臺灣大選的諸多因素中,公投議題和兩岸關係較為關鍵。他還指責上次選舉國民黨輸不起,而此次民進黨如果輸了則不會挑動民眾情緒。
臺灣《新新聞》周報發行人兼總主筆南方朔批評在此次選舉中有人煽動民粹。民進黨在處理兩岸關係時,總是以“獨”的邏輯先入為主地往前推,找依據,在對待歷史問題時,荒謬地簡單劃上一係列等號,如二二八事件就是國民黨暴政就是外省人欺壓就是中共打壓等,這將帶來危險的後果。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統籌員王家英則認為,臺灣此次選舉是上次的延續,臺灣的主流民意將浮現,如果綠軍獲勝存在深化“臺獨”和兩岸和解兩種抉擇,藍軍獲勝則由于民進黨的制約,將存在藍綠兩岸政策趨同和兩岸政治矛盾長期化問題,北京如何應對相當微妙。在中國統一的道路上,臺灣“出頭天”的問題需要認真對待。
許多學者還認為,在兩岸關係問題上,國際因素正在加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