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藍陣營
 
 
  來源:      日期:2005-10-19 16:06

 

  國民黨以及從國民黨分裂出去的新黨、親民黨等泛國民黨勢力被外界稱統稱為“泛藍軍”,也稱“泛藍聯盟”、“泛藍陣營”。

  在臺灣,泛藍陣營目前代表在野的絕大多數。1994年趙少康、郁慕明等為首的新國民黨連線次團脫離國民黨成立新黨;2000年國民黨“總統”選舉失敗以後,宋楚瑜脫離國民黨成立親民黨。由於親民黨、新黨皆源自中國國民黨,而所源出的國民黨黨旗顏色為藍色,故此三黨共同組成的政黨聯盟稱之為“泛藍”。

  國民黨 

  國民黨由孫中山先生創立,其前身為中國同盟會。1912年,同盟會聯合4個小黨派改組為國民黨。1919年正式稱為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于1928年以國民革命軍北伐,建立全國統一的政權,統治大陸至1949年。1949年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由大陸遷往臺北。蔣介石連任總裁至1975年4月5日去世。蔣介石去世後,廢除“總裁”制,改稱中央委員會主席,由蔣經國連任至1988年1月13日去世。其後則由李登輝繼任至2000年3月,國民黨在臺灣大選中失敗,李登輝被迫下臺,由連戰繼任。

  中國國民黨現任主席為馬英九,榮譽主席連戰,副主席吳伯雄、林澄枝、江丙坤、關中。秘書長詹春柏。

  親民黨 

  2000年3月18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揭曉,獨立參選人宋楚瑜獲466萬票,僅以30萬票的些微差距落選。在宋的支援者的強烈要求下,同時也是為了凝聚這股力量,打開臺灣政治舞臺的另一片空間,宋楚瑜于3月31日正式宣佈成立親民黨。之所以命名為“親民黨”,是因為宋楚瑜推崇蔣經國的“親民、愛民”理念,該黨英文名稱為“the People First Party”,意為“人民第一”黨。

  目前親民黨在“立法院”擁有31席,是繼民進黨、國民黨之後臺灣的第三大黨。該黨主要利用“立法院”舞臺,扮演在野制衡角色,曾在“核四”廠的停建與否問題上,與國民黨、新黨等在野黨組成“在野聯盟”,成功地迫使民進黨當局讓步。

  目前親民黨中央黨部下設5個單位:“政策研究中心”負責黨的政策基調研擬、民意調查製作等工作;“組織部”規劃黨員招募及各黨部成立事宜;“文宣部”負責黨的活動新聞宣傳、親民黨全球資訊網站架設等工作;“行政部”負責黨的“全國委員會”休會期間的行政事項及日常行政工作;“財政部”負責會計工作,並統籌黨部經費使用狀況。此外,親民黨還成立了“立法院黨團”、“甘泉黨部”、“那魯灣黨部”等特別黨部。親民黨也在各縣市成立了地方黨部,但由於黨的成立時間短,各地方黨部在機構設施、人員配備上尚不完善。

  新黨

  1993年8月10日,由新國民黨連線成員組建成立,8月22日舉行了成立大會並討論通過了黨章。黨章明確規定,新黨是以“讓人民有更好的日子過”為宗旨;在組織運作上,則以“議會”為中心、民意為依歸、選舉為方法,並以民選公職人員為組織運作的核心;黨的負責人由黨的“全國組織立院委員會”、“國大委員會”及“全國競選與發展委員會”的召集人擔任。現任黨主席為郁慕明。

  新黨在組黨宣言中宣佈了五點宣言和八項主張,核心包括“政治改革、黨內民主、反金權、反臺獨”。新黨成立後,生氣勃勃,第一次參加“立委”競選就取得了21個席位,成為臺灣政壇的第三勢力。但後來由於內訌不斷,其發展受到了很大影響。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