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政權內外交困 臺媒:反陳水扁勢力崛起
 
 
  來源:      日期:2005-12-05 09:30

 

  台灣網12月5日消息 民進黨在臺灣縣市長選舉中大敗,陳水扁被認為責任最大,在島內政壇的威信徹底掃地。而他在選後遲遲不肯露面,更引發社會輿論嘲笑。連偏綠媒體都認為,在民心背離之下,民進黨內反陳水扁勢力將崛起,扁餘下任期將出現跛鴨效應。

  據臺媒報道,此次選舉是民進黨首先打敗了自己,單就當局高層本身的弊案連連,已嚴重削弱四大天王的助選光環,也引發民進黨派系從中央到地方的內鬥。在多數民進黨執政縣市並無亮麗成績單下,高捷案的爆發更成為壓倒民進黨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是民進黨創黨以來最徹底的一次挫敗,勢力範圍大幅度急速緊縮到只剩濁水溪以南。而即使是僅存的南部綠色堡壘,民進黨也已掌握不了絕對優勢。大量數據都顯示,民進黨敗選已不只是南北地域性問題,而是支援者的全面鬆動衰退。

  “扁應該跟我説聲對不起吧!”

  民進黨“立委”林濁水指出,這次選舉明顯是“中央拖垮地方”,選民瀰漫“要給民進黨一個教訓”。而某位落選的民進黨候選人在接到“總統府”慰問電話後,則對幕僚釋放情緒説,陳水扁“應該跟我説聲對不起吧!”

  有人批評,高捷案砸了民進黨的清廉招牌,陳水扁和“行政院長”謝長廷負有主責,“下面的人一再出問題,卻要拖到不能再拖才處理”,讓民進黨形象掃地。加之,打“改革軍公教人員18%優惠利率”這張牌,更是粗糙低劣,害民進黨至少跑了50萬票。

  民進黨新生代“立委”鄭運鵬直指,民進黨在基層執政並不差,這次為何各縣市不是大輸,就是只有小贏,可見並非基層出問題,最主要還是被執政高層拖累。

  鄭運鵬主張,既然民進黨大輸,就應該把結果視為“信任期中考”痛加檢討;他不認為敗選後“行政院”會馬上改組,但大幅改組是有必要的,時間點最好在農曆年左右,最晚不能超過明年臺北、高雄市長提名,要不然民進黨就不用選了。

  “選前話太多,選後話太少”

  陳水扁在選前就不斷呼籲選民不要把這次選舉當成“信任期中考”,更在選前一夜企圖與高捷弊案撇清關係,公開把高捷案推到謝長廷身上。敗選後,又一直躲起來不露面,把蘇貞昌、謝長廷和遊錫堃推出來承擔敗選的責任。

  這種做法,連民進黨內的“立委”也看不過眼。TVBS引述民進黨“立委”黃偉哲説:“雖然自己(陳水扁)説不是期中考,自己越撇清,百姓不認同,有什麼用,實際領導人選前話太多,選後話太少。”

  有評論指出,陳水扁在選舉期間跑遍全臺的激情助選表現,難道不是把這個地方層次的選舉,拉到“總統”、“內閣”信任投票的始作俑者?民進黨慘敗代表民眾對政黨輪替五年來的總評價,陳水扁須為敗選負最大責任,這點毫無疑問。
 
  陳水扁在哪?還要躲幾天?

  新加坡《聯合早報》4日報道指出,民進黨敗選後,蘇貞昌以黨主席身份為政黨選舉大敗負責;謝長廷以“行政院長”身份為中央執政弊案負責;遊錫堃以輔選委員會主帥身份為輔選無力保不住宜蘭縣“綠色聖地”負責。

  報道説,民進黨競選總部,蘇遊謝三大巨頭同臺向支援者鞠躬道歉;偏偏大家都在等的那個人,卻始至終沒有出現。連當地的計程車司機都説:“奇怪,不相干的三個人出來承擔責任,該出來的人卻躲了起來。你看著吧,這一次,他起碼躲三天。”

  報道指出,反而要到了這個一片慘綠的徹底挫敗下,民進黨才更能清楚看到,誰才更該為敗選負責。這個“執政黨”如何儘速處理敗選危機使政府公信力不至於像選舉結果一樣崩盤,該是民進黨當前必須優先處理的問題。

  陳水扁願不願意正視錯誤成為關鍵。然而,在選後第一時間的危機處理時,他僅以兩段文字做書面響應,“為選舉順利完成表達欣慰”,對民進黨選舉結果只字不提。這個躲進洞穴劃清界線的姿態,只會使黨內和支援者離陳水扁越來越遠,更會讓民進黨當局選後的善後工作作繭自縛。

  報道説,在當權者不願擔當,卡位者地位交錯混亂的情況下,民進黨選後已避免不了一場天翻地覆的權力鬥爭。此外,敗選結果未必會形成迫使“執政黨”調整政策思維和兩岸路線的預期壓力,反而會將民進黨逼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民進黨面對四大難題

  綠營色彩很濃的《臺灣日報》認為,民進黨現時面對“挑動憲政”的四大難題:黨政人事改組、改革能否堅持、兩岸“憲政”定位和朝野互動僵局。四大難題若解決欠妥,都會衝擊未來“立委”及“總統”大選。該報呼籲民進黨要記取教訓,謙卑聽取民眾心聲,調整做法。

  該報形容民進黨此次大敗是“幾近崩盤式的”,並指出,黨內今後各方人馬以“加速黨改革”之名,行“挑戰領導中樞”之實勢所難免;呂秀蓮、遊錫堃、謝長廷、蘇貞昌平衡支點出現鬆動,扁不再一言九鼎;而未來由各派共推的黨主席,將不再對其亦步亦趨。

  臺灣《聯合晚報》4日文章則説,陳哲男事件無疑是重擊民進黨選情的最有力一拳,扁後見之明的“辭退國策顧問、追繳贈勳、組調查小組”,再到眼看火止不住時的“被動式道歉”都於事無補。不論扁是蓄意包庇陳哲男,還是識人不明,為陳哲男蒙蔽,終究造成今天一敗塗地的結果。

  依照過去經驗,陳水扁每逢在野反制,或黨內同志挑戰其權威,皆慣以更大的力量及權威反制、挑戰回去,直至在野叫囂被擺平、內部雜音遭噤聲,屢試不爽。但他如今任期所剩無多,面對的是巨大的在野、脫韁的黨內,以及最不願意面對的民心背離。未來兩年半,對逆境中施政的陳水扁,將是空前的考驗。(言恒)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