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屏東縣面積大約有二千七百多平方公里,極東為霧臺鄉雄峰山頂,極西為琉球嶼西端,極南為恒春鎮七星岩南端,最北為高樹鄉舊寮北端,而東邊以中央山脈與臺東縣為界,西邊瀕臨臺灣海峽,北接高屏溪上游和高雄為界。
地理 |
經度 |
東經120度 |
緯度 |
北緯22度 |
東西寬度 |
56公里(含小琉球) |
南北長度 |
110公里 |
總面積 |
2,775.6003平方公里 |
海拔高程 |
最高:3,092公尺(北大武山) |
氣候 |
氣候類型 |
熱帶季風氣候 |
年平均溫 |
25.0℃ |
- 最高月均溫 |
28.3℃ |
- 最低月均溫 |
20.6℃ |
歷史
屏東縣與高雄縣,在明鄭時期屬於萬年州,清朝時期則稱為鳳山縣。屏東縣開發甚晚,早期是罪人流放的地帶。最初,只有今日車城附近的統埔村與保力村,在1664年因鄭經大力推行屯田之制,而有少許士兵及廣東客家族民揚、張、鄭、古等四姓人家前來拓墾。
縣內最大都市屏東市舊名阿猴、阿緱,原本為一平埔族聚落,因在半屏山之東,日據時期改稱屏東。約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始有漢人在附近建立村落並進行開墾,第一批漢人拓荒者是福建海澄縣民,鳳山縣置下淡水巡檢分署於此,雍正十二年(1734年)屏東平原大部分開墾完成;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屏東市由村落髮展為粗具親模的市街;道光十六年(1836年),官民合力廷築城壘,共有東西南北四城門,至此屏東市街建築全部完成。
行政區劃沿革
屏東縣是個富裕的魚米之鄉,民風純樸、物産豐富。屏東早期是原住民平埔西拉雅族居住的地方,當時地名原本稱為阿猴或阿猴社,後來才改名屏東。在明朝鄭成功治理臺灣期間,阿猴社一帶是屬於萬年縣管轄,後來又改為隸屬萬年州,當時鄭成功曾派兵開墾到瑯嶠(今恒春)一帶,並將這些區域分為八個平地社和三地社,這些區域包括了今日的裏港鄉、屏東市、萬丹鄉、新園鄉、林邊鄉、乃至車城、恒春一帶,都在今日屏東縣內。一直到清康熙年間才將阿猴城改為隸屬於鳳山縣管轄,清同治年間,因為牡丹社事件,日本派兵侵犯臺灣,清政府才重視臺灣的海防事務,派沈葆楨到瑯嶠設海防,隔年在臺灣最南端設立恒春縣,將率芒溪(今春日)以南規劃恒春縣,這個時期等於將屏東分割成二部分,率芒溪以北屬於鳳山縣,以南屬於恒春縣。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以後,改隸屬臺南縣,屏東縣則分別屬於鳳山和恒春兩支廳,1896年改為鳳山縣,1898年又歸屬臺南縣,並在今屏東縣境內設阿猴、潮州、東港、恒春等四個辦務署,1901年改為阿猴及恒春兩廳,1909年合併為阿猴廳,到這時期屏東縣才算複合完整。1920年改隸屬高雄州,屏東縣境內設屏東、潮州、東港、恒春四郡,1933年除了四郡以外,將屏東街改為屏東市。戰後,屏東市升為省轄市,一直到1950年降格為縣轄市。目前,屏東縣計有一縣轄市、三鎮,及二十九鄉。
市 (1):屏東市 鎮 (3):潮州鎮、東港鎮、恒春鎮 鄉 (29):萬丹鄉、長治鄉、麟洛鄉、九如鄉、裏港鄉、鹽埔鄉、高樹鄉、萬巒鄉、內埔鄉、竹田鄉、新埤鄉 、枋寮鄉、新園鄉、崁頂鄉、林邊鄉、南州鄉、佳冬鄉、琉球鄉、車城鄉、滿州鄉、枋山鄉、霧臺鄉、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三地門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