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稱 |
牡丹社 |
行政區管轄 |
屏東縣 |
行政區類別 |
鄉 |
經緯度 |
東經,北緯 |
總面積 |
181.8266平方公里 |
戶數 |
1,791戶 |
人口 |
4,865人(2008年12月) |
鄉長 |
林傑西 |
區劃 |
6村57鄰 |
民意機關 |
牡丹鄉民代表會 |
郵遞區號 |
945 |
毗鄰 |
獅子鄉、車城鄉、滿州鄉;臺東縣達仁鄉 |
牡丹鄉位於臺灣屏東縣東南端,北臨獅子鄉、臺東縣達仁鄉,東濱太平洋,西鄰車城鄉,南接滿州鄉,是全臺最南端的原住民鄉,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即發生於此。該鄉地處恒春半島,為中央山脈的尾棱,海拔均在1000公尺以下,鄉境內有牡丹溪、女仍溪、竹社溪流經。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冬春兩季均有強勁的落山風吹襲。居民以排灣族為主,也有少數阿美族。
歷史
牡丹鄉早期為排灣族牡丹社、高士佛社等社的活動範圍。1874年,日本藉口1871年漂流至此的琉球漁民被生蕃殺害,因而出兵攻打臺灣,是為牡丹社事件,使得清廷開始重視恒春半島及臺灣後山地區。
日據時期將此地原住民分為
茄芝萊:今牡丹鄉石門村大梅(外茄芝萊)、石門(頂茄芝萊)、茄芝路、中間路 牡丹:今牡丹鄉牡丹村上牡丹、下牡丹、馬拉地、牡丹鄉東源村 高士佛:今牡丹鄉高士村 牡丹灣:今牡丹鄉旭海村 八瑤:今滿州鄉長樂村padriyiur(排灣語)/bunsili(外來語)上分水水嶺、ljaviyaviya下分水水嶺 四林格:今牡丹鄉四林村四林、虎頭 等六社加以管理,在1920年的地方改制中劃歸高雄州恒春郡,地圖編屬為“恒春下蕃”。戰後初期 以“牡丹社事件”之名,加上該鄉盛産野牡丹,劃設為高雄縣牡丹鄉,1950年改隸屏東縣,1956年東源村自牡丹村分出,1969年八瑤原由高士村管轄,改隸滿州鄉長樂村至今。
交通
臺26線(部分通車) 屏170號鄉道 縣道199號 縣道199甲
教育
初級中學
屏東縣立牡丹初級中學
小學
屏東縣牡丹鄉石門小學 屏東縣牡丹鄉牡丹小學 屏東縣牡丹鄉牡丹小學旭海分校 屏東縣牡丹鄉高士小學 屏東縣牡丹鄉高士小學牡林分校
旅遊
牡丹灣 旭海溫泉 牡丹水庫 東源森林遊樂區 旭海大草原 東源水上草原 石門古戰場 哭泣湖
特産
香菇 愛玉子 破布子 樹豆 野姜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