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南投縣埔裏鎮概況

  時間:2008-07-28 15:08    來源:台灣網     
 
 



  ◆別名 :小洛陽、大埔城、綠湖、蛤美蘭(埔裏街上),以上均屬舊名

  ◆面積 :162.22227平方公里

  ◆人口數 :87,417(2002年底)

  ◆行政區域 :33里548鄰 

  地理位置 :埔裏鎮地處於臺灣的地理中心,隸屬於南投縣,地形上四面環山,屬於盆地地形,東面和東北面為仁愛鄉,南面為魚池鄉,西面與西北與國姓為鄰。

  特色簡介 :埔裏鎮是由連聳的山陵,起伏的丘陵,平坦的盆地以及蜿蜒的河川構成,所以全鎮成為了一個林木蒼鬱,山明水秀,田野廣闊,富有自然優美景觀的地方。而且因為位處於臺灣省中部丘陵區,屬於副熱帶溫潤氣候,所以冬天不嚴寒,夏天不酷熱,雨量豐富、雲霧多、濕度大蒸發量小,沒有強風,是一個氣候宜人的鄉鎮,因而有“小洛陽”的稱譽。埔裏是一個藝術氣息十分濃厚的小鎮,鎮內直接、間接從事藝術工作的人,保守估計有近千人之多,島內知名的藝術家如:畫家席德進、楊英風教授、朱銘無不把埔裏作為第二故鄉,而當地的文史、藝術工作者更是人才輩出,因此有人建議要把“藝術家”也當作是埔裏的特産之一。

  ◆鄉鎮首長 :馬文君  

  鄉鎮歷史 :埔裏四週崇山峻嶺,古時森林茂盛,野蔓叢生,飛禽走獸,繁衍棲息,在未有歷史記載之前,曾有先住民族,在今愛蘭、赤崁等臺地建立聚落;依據考古學家多方考據,在二、三千年前,其已形成豐碩的文化現象。而後平埔族群遷居埔裏,士齒漸繁,其勢力壓倒原居先住民族,而成為埔裏盆地的新主人,在埔裏建立西部平原原居地同社名的新聚落,清廷也設置總通事及土司,治理平埔族人。直到清咸豐七年(1857)有泉州人鄭勤先,率領壯丁進入埔裏盆地後,平埔族人與漢人的接觸開始密集,但由於埔裏盆地土地膏腴,久為漢民覬覦,因此衝突一直不斷。直到光緒四年(1878)臺灣省總兵吳光亮以“屯兵”與“精兵”奠定埔裏盆地的統治基礎,漢人大量移入,漸漸地埔裏盆地完全被漢人所佔據。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