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苗栗名優特産

  時間:2008-10-27 14:38    來源:華夏經緯     
 
 

  金銀紙

  在中國人的傳統中,金銀紙扮演著祈天祭祀、調和五行、與鬼神溝通等功能,于祭祖或宗教儀式中都可見到金紙飛揚的場面。臺灣的祭祀文化傳承自閩粵,金銀紙的傳統亦飄洋過海而來,至今曆久不衰,早已成為常民生活的一部分。金銀紙依用途約分為三大類:祗天敬神用“金紙”、祭祖酬鬼用“銀紙”、消災解厄用“特殊紙錢”。版印是金銀紙工藝中饒富意趣的一環,五花八門的圖案、文字,構畫出一幅幅幽冥世界。琳瑯滿目,充滿了樸拙之美,宛如常民生活和信仰的縮影。此外,大型或多色的金銀紙尚需以拓印的方式完成,更形同民間版畫藝術的展現,以今日眼光觀之,頗具欣賞及收藏價值。

  酸柑茶

  酸柑茶清涼解渴,酸中帶甜,有治療扁桃腺發炎、咳嗽、降火氣等療效,是大湖、頭屋一帶著名的特産,位居明德水庫北岸公路起點的明德村,即是酸柑茶的主要産地之一。酸柑茶于飲用時,須先將果皮及茶葉切碎,加冰糖稍加攪拌,衝上熱水即可;惟此茶性涼,飲用時勿過量。

  福菜

  在傳統的客家腌菜中,以福菜最具代表性,而公館便是腌制福菜的大本營。福菜是以大芥菜為材料,采收後經過曝曬、搓揉、腌漬等手續,再將之裝瓶倒置於地上2-3個月,以防止空氣進入導致發黴,然後便可直接取出入菜,所以福菜也稱為“覆菜”。

  銅鑼特産 

  鐘靈毓秀的銅鑼鄉,翠峰環繞,丘陵綿亙,境內物産豐富,有杭菊、樟腦油、竹筍、紅土花生、紫蘇、芋頭等,其中尤以杭菊、樟腦最為知名。原産于大陸杭州,因此稱為杭菊;由於花氣中帶有淡淡的清香,因此常被拿來製成菊花茶,為極受歡迎的退火飲品,杭菊還可作為中藥,也是入菜的好佐料。過去樟腦業在苗栗地區十分興盛,樟腦油工廠林立,尤以銅鑼鄉最為密集,整個鄉鎮瀰漫著樟木的清香。如今銅鑼鄉區僅存一兩家樟腦工廠,其中位於樟樹村13號省道上的“東華樟腦廠”已有半世紀以上在歷史,仍堅持以傳統蒸餾法來提煉精純的樟腦油。傳統的樟腦油提煉法,首先須將樟木刨成木片,經過高壓蒸汽處理,即蒸餾出精純的樟腦油與結晶的樟腦。樟腦油的特殊清香,除能防蟲驅蚊外,還具有癒合傷口、除臭等功能,用途十分廣泛。

  三義木雕

  位於苗栗縣南端的三義,素有木雕鄉的盛名,水美路及廣聲新城社區林立著二、三百家木雕店,木香和著叮咚的敲擊聲,似乎在提醒遊人,此項傳承了百年的行業,仍在兢兢業業的進行著。平原少、山地多的三義鄉,地處南北方氣候的交界處,山巒綿延、多霧濕冷,加上呈酸性的土壤,正好成為樟木生長的最佳環境。樟木樹根粗闊而淺露,經長年日曬雨淋與白蟻蛀蝕,形成形態各異的天然奇木,加以質地堅硬可防腐,清香的氣味可驅蟲,因此稍加整理磨平,即成為天然藝術品。三義第一家木雕店——東達物産的開設,開啟了三義木雕的歷史。三義木雕業最集中的水美路,200余家雕刻店夾道羅列,一直延展至伯公坑。所展售的木雕藝品林林總總,大如原木桌椅、屏風壁飾,小至人像動物、蟲魚鳥獸,一應俱全,其中又以宗教人物、原木桌椅、天然奇木為大宗,顯示三義木雕與生活密不可分。三義木雕的特色在於因材施雕,以天然奇木塑形、木頭輪紋為襯景,著重于雕琢之巧;奇根怪枝原本難以利用,但有經驗的雕刻師在刀劈斧鑿間,往往能化腐朽為神奇。因此儘管各店所展示的木雕藝品種類大致相同,但各藝師所注入的不同神韻,才是值得玩味之處。除了水美路外,另一木雕重鎮是位於廣聲新城的神雕屯,此處多為個人工作室,可找到不少有創意的作品,現場常見木雕師展現拿手絕活。而座落于神雕屯尾的木雕博物館,是全島唯一以木雕為主題的博物館,也是三義木雕的精神標的,館中收藏多為老藝師的傳世之作,及現代大師和美展得獎作品。

  乘車風向標:1.自苗栗火車站前搭往三義的新竹客運,或搭山線縱貫鐵路,皆于三義站下。2.自臺中市綠川東街或苗栗火車站前搭兩地對開的仁友客運,在神雕屯站下車即為水美路,于站牌附近轉入130縣道,可抵神雕屯及木雕博物館,然此班車僅週六、日行駛。

  特別叮嚀:1.廣聲新城社區的個人工作室多采開放自由參觀,其他工作室則須事先預約。2.觀賞木雕家創作過程時,須保持適當距離,以免被工具、木屑所傷。3.每家木雕店價格不一,因此最好貨比幾家,以便採買到合理合意的木雕藝品。

  苑裏蘭草、大甲蓆帽

  苑裏蘭草、大甲蓆帽,是中臺灣素享盛名的招牌特産。溪石磊磊的大安溪,為苗栗縣與臺中縣劃出地理分野,而其下游濕地孕育出的蘭草,也為兩岸城鎮創造出盛極一時的蓆帽手工業,其中以北岸苑裏的手編生産,以及南岸大甲的外銷出口,名氣最為響亮。蘭草編織起源於原住民的手藝,早在18世紀,苑裏一帶的平埔族婦女就發現野生蘭草曬乾後相當堅韌、不易折斷,於是拿來編制袋子、刀帶及頭帶等用品,後來更自創編出蘭草蓆,由於睡來舒爽芳香,又便於折疊攜帶,來此開墾的漢人試用後紛紛叫好,便開始學習編蓆技法,同時大量種植蘭草及改良加工技術。當時,漢人在織法上加入龍鳳及山水圖案,稱為“加紋蓆”,由於品質精良、造型優美,加上透氣舒爽,因此深受達官顯貴喜愛,而有“龍須蓆”美稱。苑裏婦女更創出草帽織法,技藝迅速普傳到鄰近鄉鎮,自此,苑裏的手編蓆帽蔚為一格,領銜風騷。而在此同時,大甲商人則率先設立了商行,為市場豐厚的苑裏帽蓆打開外銷之路。當時海線鐵路未開通,苑裏的帽蓆都靠輕便鐵路運到大甲,再由縱貫鐵路轉出口,因此“大甲帽蓆”聲名遠播,倒是真正的産地——苑裏,反而名氣略遜一籌。如今的苑裏,是西部海線上一個悠閒的小鎮,老街上如今僅剩159號的“振發”和116號的“謙昌”兩家帽蓆老店,販賣本地純手工制蓆帽、名片夾、杯墊、手提袋,店中不乏幾十年前的古董,保存了昔日蘭草編織的好手藝。此外,苑裏鎮農會四樓也設立一座蘭草文物館,詳細展出苑裏帽蓆編織的歷史,以模型展示蘭草編織的過程,並陳列龍鳳蓆、草帽、提袋等精美編織品。至於昔日的外銷集散地大甲鎮,目前市面上只能買到素面草蓆及草帽。為了讓民眾進一步了解草編之美,大甲鎮農會裏也有座草編展示館,陳列國寶級的龍鳳蓆及草帽、提袋等作品,但僅上班時間開放。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