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基隆市地理概況

  時間:2008-01-25 09:03    來源:台灣網     
 
 

 

  基隆位於臺灣最北端,北臨太平洋,基隆嶼及和平島屏障于外。基隆港是北臺灣最大的天然良港,其港區範圍深入市區的自然地形,為港灣城市極其少見的特例。也因此,基隆港不僅牽動著基隆市産業發展,亦影響著都市景觀。

 

  在地形方面,除了基隆港區為風口地形外,其餘地區則為環山所圍繞。

  在行政區域劃分方面,基隆市共分為七個區,即中正區、信義區、仁愛區、中山區、安樂區、暖暖區與七堵區,其中七堵區面積最大,佔該市面積的42.38%,仁愛區最小。此外,該市另有七個附屬島嶼,即和平島、中山仔嶼、桶盤嶼、基隆嶼、彭佳嶼、棉花嶼及花瓶嶼。每一個區域和島嶼都有其獨特的自然景致與人文風貌。

  地理

  經度:東經121度6分
  緯度:北緯25度9分
  總面積:132.7589平方公里  
  海拔高度最高:729公尺
  海拔高度最低:0公尺
  氣候類型:副熱帶季風氣候
  年平均溫:22.4℃
  最高月均溫:29.0℃
  最低月均溫:15.8℃
  年降水量:3755.0毫米

  無霜期:全年
  年日照時數:1348.7小時

  地形

  基隆市的地勢多丘陵而少平地,東側及西側各被基隆火山群及五指山山脈環繞。市內的平地主要聚集于基隆港沿岸、海岸線及基隆河河谷一帶,其餘地區大多為山坡地所密布;全市山地雖然普遍不高,但大多為陡坡,對城市的發展與擴張造成很大的阻礙。丘陵地遍佈的影響,導致基隆市的住宅區大多位於丘陵地上。從市中心到周圍的山坡地到處佈滿各式建築,而市郊的山丘上更可見到處處聳立的新式公寓大廈群。

  位於市區南側的獅球嶺,是基隆與島內城鎮聯繫的必經之路,而以獅球嶺為中心左右延伸的丘陵地,構成了基隆市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獅球嶺以北為市區及港口所在,是基隆市的精華地帶;以南則為基隆河河谷,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市街聚落皆沿河而建。昔日臺灣東西部交通不便的年代,基隆河因著水利之便而成為重要的交通路線,河岸的各個聚落因而崛起;而今日,基隆河谷仍為基隆市對外聯絡的主要通道,縱貫公路、高速公路、縱貫鐵路及宜蘭線鐵路皆沿著基隆河岸興建。

  水文

  基隆市的河川可分為兩大系統,以獅球嶺為分水嶺,主要分為基隆港水系、基隆河水系兩大流域;除了基隆河及市區內河流以外,其他河川大多短小且流量不穩。基隆港水系的主要四條河川涵蓋市區及港區,早期更具有航運功能,昔日被稱為“四港門”;其中西定河和南榮河的下游在日據時代進行整治,並將兩條河道合併成一條運河,稱為基隆運河,又名旭川河。田寮河及牛稠港原為涂灘地,也在同時期分別整治為運河和碼頭。

  基隆港水系
  旭川(基隆運河)
  南榮河(石硬港)
  西定河(蚵殼港)
  田寮河(田寮港)
  牛稠港(牛稠港溪及牛稠港碼頭區)
  沙灣溪

 

  基隆河水系
  基隆河
  深澳坑溪
  大水窟溪
  暖暖溪
  大武侖溪
  石厝坑溪
  瑪陵坑溪
  友蚋溪
  拔西猴溪
  

  水源地及湖泊
  西勢水庫(臺灣第一座現代化水庫)
  新山水庫
  八堵攔河堰
  情人湖

  氣候

  基隆由於冬季受東北季風經過海洋及背山面海的原因造成潮濕多雨,夏季受西南季風要越過山嶺才能到達的原因,雖位居臺灣最北端,但炎熱少雨。

  基隆別稱雨港,主要是因為基隆時常多雨陰濕的氣候。進入冬季時,基隆正好處於東北季風從大陸北方南下至臺灣的迎風面地帶,加上多山的地形干擾季風進入內陸,導致基隆在每年12月進入冬季後,便壟罩在陰濕多雨的氣候當中,但下的雨多為綿綿細雨;特別於冬季和春季交際之時,基隆港區及市中心時常發生大霧,嚴重時甚至使基隆港的港務運作被迫完全停擺,但也有不少人將這種天氣賦予“霧鎖雨港”的美稱。

  不過,隨著近幾年來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1990年代之後,基隆的年降雨量有開始遞減的跡象,其中有幾年還發生過大乾旱。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