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基隆市行政區劃

  時間:2008-01-25 09:54    來源:台灣網     
 
 

 

手繪基隆港地圖

 

  沿革

  1875年,清政府因基隆的地位日漸重要,遂設置臺北分府通判,為基隆正式設官統治之始。1888年改設基隆廳,下轄四個堡(類似今日的鄉),又有“金雞貂石”之稱。

  日據時代,“總督府”以清代基隆廳的範圍為基礎,經過多次改制,1920年日據時全臺最後一次行政區重劃時設置臺北州基隆郡,郡役所(郡公所)位於今日的信一路立體停車場。而港區及市區部分另設置基隆街,在1924年與高雄同時升格為市。

  1945年,臺灣光復,基隆市改制為省轄市,基隆郡改為臺北縣基隆區,區署設于瑞芳。(原本基隆郡計劃改制設置省三縣,但未執行)但基隆區在1950年全臺縣市大重劃時被撤銷,所轄7個鄉鎮全部改為臺北縣直轄。

  戰後之初,基隆市只轄有以港區為中心的5個行政區。1947年,臺北縣七堵鄉改劃歸基隆市管轄,成為七堵區,1949年再從七堵區部分地區劃出設置暖暖區。1988年時進行部分行政區面積調整,區數目維持不變。

  現在基隆市共劃為仁愛區、中正區、信義區、中山區、安樂區、七堵區、暖暖區等7區,向下再細分為157里3350鄰(2006年7月)。另外,和平島(社寮島、桶盤嶼、中山仔島)、基隆嶼、北方三島(棉花嶼、花瓶嶼、彭佳嶼)等七個外島也屬基隆市管轄,行政劃分上皆劃歸中正區。

  基隆次都會區

  基隆在清朝末期設治之後,一直到日據時代設郡,從富貴角到三貂角間的各市街聚落由於與臺北盆地地形分隔的關係而逐漸連為一氣,形成了一個以基隆市區為中心的次都會區,一般稱這個區域為大基隆地區(或稱基隆北海岸),相當於日據時期的基隆郡(下轄瑞芳街、萬里莊、金山莊、七堵莊、貢寮莊、雙溪莊、平溪莊)加上基隆市。大基隆地區包含了基隆市和臺北縣東北角的六個鄉鎮(瑞芳、萬里、金山、貢寮、雙溪、平溪),人口約有50萬左右,在臺當局“內政部”的全臺14個地方生活圈規劃中自成一區,例如這些鄉鎮皆為臺灣基隆地方法院的轄區。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