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中山區

  時間:2008-01-24 13:17    來源:台灣網     
 
 

 

  特色:


   該區位於基隆市西北部,沿港均為碼頭地帶,交通便捷,港埠設備集中建設於此。外木山漁港漁産豐富,海釣盛行,且眺望海景,景觀極佳,頗具觀光資源。

  位置: 
 

  東傍基隆內港,南接仁愛區,北面臨海,西以西定河與安樂區為界。

  主要産業: 
 

  一、該區位於基隆市西北部,沿港均為碼頭地帶,港埠設備集中建設於此,故該區居民大多服務於碼頭裝卸工作。
  二、該區有外木山漁港,漁産豐富,海釣盛行。
  三、該區背山面海,景觀極佳,頗具觀光資源。

  主要交通:


 
  一、搭乘公交車:基隆市公交車 302 (中山高中線) 至中山區行政大樓下車。


  二、自行開車:
  (1) 北二高:下德安交流道後左轉經經國管理學院沿復興路、文化路即可到達。
  (2) 中山高:自市區往火車站方向經港西街、過平交道,經中華路接文化路即可到達。

  教育文化: 
 

  一、小學:中山小學、港西小學、仙洞小學、中華小學、太平小學、德和小學、中和小學
  二、中學:中山中學、大德初中、私立聖心中學
  三、大專:私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古跡與風景區:

  一、代天宮

  該宮奉祀孚佑帝君及呂洞賓,故又名仙公廟。位於大竿林仙境,地形峋石有虎跡之奇,座落山形成臥虎之姿,故曰臥虎山。地主蕭發於民二十一年捐獻土地,並獲當時士紳許梓桑的全力資助及募捐所得鳩工闢地,1933年興建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農曆二月美機來襲,一顆炸彈落在廟前廣場入土三公尺未爆,避入廟內民眾平安無事鹹感神聖顯靈、保祐眾生、從此香火興旺。

  二、外木山漁港

 

  俗名“木山澳”的外木山漁港,背山面海,視野開闊是眺望海景極佳的所在。

  除漁産豐富外,海釣業也逐漸興起,附近並設有海水游泳池,及民俗文物館等公共設施,不分早晚均吸引民眾前往游泳、釣魚、賞景,值得樂山樂水人到此一遊。

  三、白米甕炮臺

 

  位於該區太白裏光華路37巷底,屬於市定古跡,位處港口高地山坡,在碧海藍天,山海交戀下,格外顯得秀麗。炮臺附近一帶舊稱為荷蘭城,此名源自於當時駐紮該區的清兵多為湖南籍,而後臺灣居民因語言之誤諧音為“荷蘭”,後人遂稱其荷蘭城。創建年代在光緒年間,今日所見形貌為日據時期砌造改建。目前雖僅存四個炮臺基座,因景觀秀麗,常吸引許多新人到此拍攝婚紗留念。

  四、仙洞岩

 

  原為一處天然的海蝕洞穴,也是基隆當地最大的海蝕洞,因傳説有仙人在此修道而登天,故名仙洞岩。早在日據時代此洞便已存在,據文獻記載,置身此處能夠聽到絕妙的海濤音,但是如今已不復聽聞。

  仙洞岩分為主洞、及左右兩洞,每一個洞窟都別有洞天,涼風徐徐有如天然冷氣;在主洞的兩側石壁上,有許多古老的神佛雕像與清朝先人遺留的墨跡,其手工惟妙惟肖、筆法雋逸秀麗。出得洞外,可以循右邊石階步行至仙洞公園與聖安宮,山海交映。

  五、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

 

  該紀念碑是為紀念日據時代,基隆築港工程不幸殉難的職工而建。其中以西元一九二四至一九二八年興建西十六號碼頭時殉難的職工為主,因該工程犧牲之人數最多,紀念碑所在亦位於附近之球仔山上(今之高遠新村)。空間格局包括參道、紀念廣場與紀念碑三部分。參道空間位紀念碑中軸線上,以上升的階梯為主,是參拜者心情沉澱、轉化的最佳過程。紀念廣場位上、下層參道之間為整體空間中最寬敞的地方,也是眺望基隆港的良好景點。

  紀念碑位於整體空間的最上層,也是參拜儀式的終點;.遠處觀看碑身有如一個人的頭臉及長鬚造型。紀念碑分為基盤、基座、碑座、碑身與碑首五部份。基盤與基座的外型輪廓相似;基盤的表面僅以水泥粉刷。基座的裝飾繁複,並以洗石子錶面處理,造型與西方建築流派“折中主義”擷取古典建築幾何元素混成表現的做法接近,採用的元素包括四個角邊的圓柱體、橢圓體以及拱券石砌、亂石砌等。整體建築表現出粗獷堅實的風貌。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