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信義區

  時間:2008-01-24 13:12    來源:台灣網     
 
 

 

  特色:

 

  田寮港兩岸,原是農田分佈地,經日據時期開通運河、全面整建後成為文教區,迄今未變。東北面原為丘陵地,現辟建許多住宅,自拓寬培德路及深澳坑路之後,成為建商推案的集中區域,與中正區新豐街的發展相接。

  位置: 
 

  位於基隆市中心偏東,面積為10.6706平方公里,地勢東西寬而南北稍狹,由東至西與中正區交界,西南、南部與仁愛區交界,東南為臺北縣瑞芳鎮。

  主要産業: 
 

  信義區自古以煤産和農耕為最大資源,各山陵蘊藏的豐富煤礦,曾造就許多礦業聚落的興盛。集文教、住宅及商業區于一身,生活機能完善。

  主要交通: 
 

  公交車亦四通八達,目前有多條路線行駛其中;對外交通方面,萬瑞快速道路經深澳坑匝道可接中山高或北二高往臺北。

  教育文化:

  信義區行政區域共劃分為20個裏,轄內大專院校、高中職、初中、小學等合計12所,各機關30多個。

  古跡與風景區: 
 

  信義區有多處景點,是假日郊遊踏青的好去處。


  一、中正公園

  緊鄰港邊,依山而建的中正公園是基隆最為人所熟之的風景。山頂上巨大的觀音佛像儼然成了港船泊的地標,笑口常開的彌勒佛歡迎每一位造訪的遊客。由於交通便利,由信二路拾階而上,即有兩道綠蔭相伴而行,忠烈祠、步道、運動場、佛教圖書館等設施,為民眾提供假日休閒散步的好去處。高矗輝煌的主普壇建築,是基隆港中元祭的主祭場所。觀海亭可以眺望港區,觀看傳船來船往,亦可欣賞晨昏海景。天鵝洞,有著臺灣第一條文學步道。

  二、主普壇

 

  中元普渡可説是基隆市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民俗祭典,而主要場所就是主普壇。早期,建於新石街或草尾店街,後來遷移到中正公園境內,更具規模與現代感。樓高3層的主普壇,以俯瞰整個基隆地區,而目前一樓是中元祭祀文物館,內部展示並説明許多中元祭典時的儀式與物品,並展示多樣文物器具,值得前來一探究竟。而每年七月十五的點燈儀式,將主普壇顯得的璀璨光華,將祭典熱情展現無遺。

  三、役政公園

 

  在中正公園通往海門天險的途中,斜坡的右邊規劃有政公園,係全臺第一座結合陸海空三軍除役武器裝備的公園,除了可以看到身經百戰彈痕纍纍的百年古炮之外,還可以看到很多“國軍”退役的各式武器,陳列著M48A3巴頓戰車和海軍5吋艦炮、海軍陸戰隊LVT兩棲戰車、曾裝設在白米甕炮臺服役的舊炮,以及海軍貴陽艦的主桅和錨及螺旋槳等,並有F-104G高空戰鬥飛機以及勝利女神飛彈,此地對面建有228紀念碑。

  四、杠子寮炮臺

 

  杠子寮炮臺位於基隆市之東北,創建於清光緒年,屬於省定二級古跡,類別屬關塞,面積5公頃多,是全臺最大炮臺區,日據時期曾經整修過防禦工事,臺灣光復後曾有過守軍,後來廢置多年。就其歷史性、建築上之價值面來看,並不比其他炮臺古跡來得遜色。由於戰後作為臺灣當局的軍事設施,直到10幾年前都還被用著。順著蜿蜒的小路而上,即可見炮臺,著炮臺區的右側石階步道而上,站在棱線上遠眺,可以看到基隆嶼及俯瞰八斗子漁港全貌,景色十分宜人。

  五、月眉山靈泉禪寺

 

  位處月眉山中的靈泉禪寺,創始於清光緒24年,是北臺灣重要的佛教聖地原來以四合院式的建築為主,皆為磚、瓦、木材、及石材所構築的樸素古剎。後來歷經多次的修建,新的山門相當雄偉,大雄寶殿氣宇軒昂。

  六、佛光山基隆極樂寺

 

  極樂寺座落于仁壽裏信二路270號,前身光尊寺建於1905年(清光緒31年),原為日式建築木造平房,臺灣光復後不久,由月眉山靈泉寺接管光尊寺,並於1946年改稱極樂寺。1984年4月,極樂寺正式成為佛光山派下分院。內有大雄寶殿、功德堂、般若講堂、寮房、放生池,還有一尊笑口常開的彌勒菩薩安座山門前;背山面水、花木扶疏,綠蔭蔽天,實為古色古香的幽美環境。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