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基隆中元普渡

  時間:2008-01-24 14:52    來源:華夏經緯     
 
 

 

  基隆中元普渡——雞籠中元祭,始於清咸豐4年(1854年),是臺灣最負盛名的鬼月祭祀活動,每年的祭祀活動由地方15姓人士輪流擔任主普,自農曆7月1日開鬼門起,陸續舉行主普壇點燈放彩、迎鬥燈、燈車遊行,至15日前夕放水燈達到高潮,接著公普祭祀、跳鍾馗清壇,直到農曆8月1日關鬼門,整個祭典才算完成。
   
     每年農曆7月1日,位於安樂社區的開基老大公廟便會舉行開龕門的儀式,揭開中元普渡的序幕,開龕門象徵廣開鬼門,邀請祖靈遊魂共用人間佈施;拉著家家戶戶便陸續進行家普,宴請各路好兄弟,而公普的各項事宜也在中正公園及慶安宮展開。農曆12日前後,位在中正公園的主普壇點燈放彩,此時的中正公園便成為全基隆最輝煌耀眼的目標,光彩遍照全市;而慶安宮前埕高高堅起的燈蒿也同時點燃,為四方孤魂指引方向、照明來路。
   
     13日有迎鬥燈的儀式,各姓均自祠堂中迎出鬥燈,以主普姓氏為首,于繞境遊街後,返回慶安宮安奉,鬥燈代表北斗星君,點燃鬥燈即代表了福壽綿長,併為同宗孤魂引路;歷年鬥燈繞境過程中,多由聚樂社、得意堂這兩個百年曆史的北管樂社壓陣,富含特殊意義。
   
     整個祭典的最高潮自14日燈車遊行一直持續到15日的放水燈,放水燈旨在為水上孤鬼照路,接引其回到陸上享受供奉,水燈在施放之前,須先置於車上繞境遊街,接受善男信女的祈願。遊行隊伍由主普姓氏打頭陣,其他輪祭姓氏依序在後,隊伍中尚有不同主題的燈車和各式陣頭,顯得氣勢浩大、熱鬧非凡,最後行抵八斗子望海巷海邊,進行各種道教祈福消災儀式後,于15日淩晨施放水燈。
   
     放水燈向為雞籠中元祭的高潮,其特色在於以姓氏為中心,具有凝聚宗親及展示姓氏威望之效,紙厝外型的水燈即代表宗氏祠堂,招引同姓孤魂得歸其所,並庇祐來日興旺。施放時,水燈內置有經衣及紙錢,水燈漂得愈遠,表示施放的人來年福氣愈好。
   
     放完水燈,還有以下重要儀式:在中正公園的主普壇前普施孤魂,于慶安宮焚燒寒林所(冥府翰林院)、同歸所、大士山等紙糊住所,讓冥界孤魂有所依歸,最後,淩晨時分舉行跳鍾馗清壇後,只待農曆8月1日老大公廟的龕門關上,即為鬼月劃上句號。
   
     乘車風向標:
     1.自火車站前循忠一路轉入教二路,再左轉忠二路可抵慶安宮。
     2.自基隆火車站前搭103路基隆市公車,于終點望海巷站下車,可抵施放水燈的公車管理處海邊。

  3.搭201、202、203路市公車,于省立醫院下車,可至中正公園的主普壇。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