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廟口小吃歷史

  時間:2008-01-25 10:43    來源:台灣網     
 
 

  

 

  臺灣各地有歷史的鄉土小吃區,大都伴隨位於市集、香火鼎盛的廟宇而産生,稱為廟口小吃。基隆奠濟宮的廟口小吃,更是有口皆碑,引來的食客多於香客,形成以美食取勝的的觀光區。
  
  奠濟宮何時出現廟口小吃,並無文獻記載,不過可以想像,早年廟埕上常有香客往來,有時還有野臺戲、江湖賣藝的表演,所以一定會跟隨出現賣吃賣喝的流動攤販。

  根據長者口述,在記憶中所能追溯到的日據時代晚期,廟埕兩旁的房子已有固定攤販,廟埕中間也有以帆布搭成的臨時攤販,今仁三路上則有一些會遭警察取締的流動攤販。當時,基隆雖然只有五、六萬人口,但廟口一帶是商業中心,常有人潮。

  戰後,基隆快速發展,人口激增,廟口生意大好,固定攤販從廟埕一直擴張到仁三路上,形成一條飲食街道,後來愛四路上還有傍晚才出來的流動攤販,場面更大。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臺灣的飲食文化非常豐富,以閩粵移民的飲食基礎,融入了原住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的飲食,再加上1949年國民黨當局遷臺時帶來大陸各省的美食,以及臺灣民生富裕後引進世界各國的美食。這些飲食,以及彼此之間的融合與創新,形成東西並列、漢和雜陳外加鄉土味的臺灣小吃。

  臺灣獨樹一幟的小吃文化,當時反映在臺灣的重要港口——基隆,並且集中表現在基隆的市中心——廟口。

  在基隆廟口全年無休的小吃展覽場上,陳列著各式各樣的作品,從米類、麵粉類、豆類、海産類、肉類到甜點和冰品,讓人眼花撩亂,食指大動。在很多美食專家的評論中,基隆廟口小吃得到“種類之多,全臺之冠”的美譽。

  下面列出較具代表性的基隆特産和小吃。

   李鵠餅店:創立於清光緒年間,以鳳梨酥、綠豆凸等糕點最負盛名

   沙茶炒牛肉:位於基隆廟口,以獨特調配的沙茶醬,現炒牛肉、毛肚。另有牛雜湯及蕃茄牛肉清湯。

   連珍糕餅:以傳統糕餅聞名

   鼎邊趖:有刑家、吳家兩家,皆位於奠濟宮廟埕旁

   豆簽羹

   泡泡冰:有廟口的沈記、陳記,以及也在廟口附近的遠東泡泡冰

   三兄弟豆花

   天婦羅(甜不辣)

   卞家牛肉麵:位於仙洞。因為店開在防空洞內,又有山洞牛肉麵的別稱

   蝦冰蟹醬:總店位於碧砂漁港,以將冰品及海産結合而聞名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