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基隆市經濟發展簡史

  時間:2008-01-29 10:08    來源:台灣網     
 
 

 

  從過去基隆市的經濟發展過程來看,基隆早在十五世紀時,即與海外接觸。明朝末年,日本人豐臣秀吉獲悉基隆蘊藏硫磺,欲出兵謀並臺灣,中途遇颶風而返,卻成為基隆一連串的兵禍序幕。至1626年,西班牙派出遠征隊從呂宋出發,在社寮島(今和平島)登陸,隨即在島上西南端修築聖薩爾瓦多城。1642年,荷蘭人北上攻佔社寮島後,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為北荷蘭。1668年,鄭經派軍討伐荷蘭人,荷蘭人兵敗臨去之前,曾在社寮島的岩洞內刻字留念(後被稱為番字洞)。

  清朝中葉開始,基隆的發展變得極為迅速,主要與其礦産有密切的關係。基隆河流域不但産沙金,且蘊藏有豐富的優質煤礦。在19世紀,美國海軍調查到雞籠擁有豐富的煤礦層及港灣優良,建議美國佔領;在鴉片戰爭時,也有英國軍艦前來叩關;在英法聯軍之役後的1863年,雞籠終於隨著臺灣開港而開放為貿易港,而後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改名為基隆,取其“基地昌隆”的吉祥意義。基隆港為岩岸,不易飄沙、潮差小、港灣內窄外寬,在軍事上易守難攻,戰後劉銘傳開始著手整頓基隆港,並正式開採基隆附近的礦産。

  1895年,在日本佔領臺灣的第一年,基隆港即積極籌劃展開五期的築港工程。此後,基隆市的經貿地位變得日益重要。日本人為了將基隆建設為臺灣與日本本土的轉運點,從1899年開始到1935年,展開了共進行四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第五期因二戰爆發而中止),在和平島及八尺門一帶,也設置了漁港區、水産試驗場及造船廠。基隆也是當時日本海軍的重要基地,當時被“總督府”劃為要塞地帶管制,並設立基隆要塞司令部,使得基隆港成為一座軍、商、漁三用途的港口。

  在1916年,基隆港的貿易額已超過淡水港,甚至一度超越高雄港,而成為臺灣最主要的商港。1924至1931年,基隆升格為市,成為當時臺灣第四大都市。1941年,太平洋戰事爆發,基隆由於其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在大戰末期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

  臺灣光復後,基隆港在基隆市政府及港務局的合作下積極展開重建工作,再加上臺灣北部人口眾多,産業發達,使得位於經濟腹地的基隆港營運業務蒸蒸日上,港埠設施日趨完善。此外,基隆的礦工業經過復建後再度興盛,週邊的採煤業更在1968年達到高峰。因此,基隆港從1961年應臺灣經濟的快速增長,從內港到外港進行了多次擴建,到了1984年時已躍居為世界排名第七的貨櫃港。 

  近年來,依賴港埠維持城市運作的基隆市遇到了發展瓶頸。身為基隆發展核心的基隆港,90年代後因為腹地過小等因素,敵不過鄰近地區港口的大型化競爭而逐漸衰退,連帶使得基隆的都市建設發展開始遲緩,並嚴重影響了基隆的城市競爭力。而隨著2008年臺北港的啟用,更將使基隆港未來營運發展的情勢更加嚴峻。但是另一方面,因為與臺北的交通便捷,近年來外地人口大量移入,使基隆市成為了臺北都會區重要的衛星都市之一,而位處臺灣北部海岸風景帶的中心優勢,也促使基隆市的觀光産業開始蓬勃發展。

  附表  基隆市各行政區現住戶數、人口密度及性別比例

 

  

年底別

面積(平方公里)

村裏數

鄰數

戶數()

人口數(合計)

男性

女性

戶量

人口密度

性別比例

中正區

10.2118

26

517

21,443

58,844

30,379

28,465

2.7

5,762.4

106.7

七堵區

56.2659

19

412

18,754

55,251

28,275

26,976

2.9

982.0

104.8

暖暖區

22.8283

13

295

13,951

38,372

19,682

18,690

2.8

1,680.9

105.3

仁愛區

4.2335

29

543

17,864

49,327

24,959

24,368

2.8

11,651.6

102.4

中山區

10.5238

24

535

18,741

53,784

27,658

26,126

2.9

5,110.7

105.9

安樂區

18.0250

24

636

30,207

84,954

42,592

42,362

2.8

4,713.1

100.5

信義區

10.6706

19

412

19,066

51,195

25,844

25,351

2.7

4,797.8

101.9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