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護照加注臺灣
首頁
-
專題
-
臺灣
-
聚焦臺當局“護照”加注“臺灣”
-
大陸關注
字號:
大
中
小
北京聯大臺研所副所長朱顯龍:“臺獨”損害偉大祖國的尊嚴
時間:2002-01-22 09:27 來源:
臺灣領導人常常把所謂臺灣的尊嚴放在口頭,特別是當個人政治目的受挫的時候,更是以此刻意誇大臺灣的悲情意識,籠絡民心。臺灣怎樣才能有尊嚴?泱泱大國的富強才是兩岸中國人共享的尊嚴。縱觀“臺獨”勢力在島內進行的各種表演,歸根結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企圖把臺灣從中國的神聖領土中分裂出去,實現臺灣獨立建國。如果這個目的得逞,不僅將使中國的國家利益受到嚴重的踐踏,而且將嚴重制約中華民族的復興,也使臺灣民眾作為中國人而無法共享偉大祖國的尊嚴和光榮。為了使廣大網友進一步認清“臺獨”的這一危害性,記者採訪了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所副所長朱顯龍先生。
記者(簡稱“記”):去年APEC上海峰會,臺灣不惜以缺席作為代價,按照臺灣當局的說法,是為了維護臺灣在國際上的形象和尊嚴。您對此怎麼看?
朱顯龍(簡稱“朱”):所謂尊嚴就是某個人或者某個實體的利益得到尊重和保護。對于臺灣來說尊嚴是什麼?生活安定富裕,安全得到保護,在國際上享有威望,而這一切都有賴于中國的富強,中華民族的振興。現在我們中國人走到世界各地,拿著中國護照,感到很自豪,因為他的背後有日益強大的祖國支撐著。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顯示出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應該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尊嚴。
目前臺灣比較急迫的問題是振興經濟。民進黨上臺後臺灣經濟一直處于下滑的狀態,當然這里面的因素有很多,有國際因素的影響,有地區因素的影響,更主要的是島內執政者的問題。其實,臺灣需要一個大的舞臺,來提升它的經濟。就拿去年的APEC會議來說,之所以在中國上海召開,是有其特別意義的。從今天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這個角度來看,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臺灣當局從自身的經濟利益出發也應該抓住這次機會,為擺脫經濟困境作出積極的努力。但遺憾的是臺灣當局一味地從泛政治化的立場出發,為了某些臺灣領導人的所謂尊嚴犧牲了臺灣的經濟、犧牲了臺灣人民的利益。我想這種尊嚴,這種人格只是他們個人的,太自私了,太不顧全大局了,其實他們連個人的榮譽和尊嚴也絲毫沒有爭到。
記:所以輿論普遍認為臺灣是這次APEC上海峰會最大的輸家,喪失了很多的東西。另外我們也注意到陳水扁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名字叫作《世紀首航——政黨輪替500天的沉思》,在這本書里他公開否認一個中國原則,說如果接受一個中國或者“一國兩制”,就會矮化臺灣,使臺灣在國際上喪失所謂的尊嚴。在這里他又提到“尊嚴”,您怎麼看?
朱:按他這種邏輯,兩岸和平統一臺灣就沒有“尊嚴”,難道只有分裂才能贏得尊嚴?我們不妨以香港和澳門為例,這兩個地區按照“一國兩制”的模式實現了與祖國的和平統一,堂堂正正以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的名義與世界各地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他們的地位、尊嚴、人格哪一個沒得到保護?
記:您講到這里我就想到,香港、澳門的特首參加上海峰會,穿著唐裝出現在世界舞臺上,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尊嚴。
朱:香港和澳門可以享受到的榮譽,臺灣當局卻因為玩政治、搞分裂而喪失掉,臺灣的尊嚴和人格體現在哪里?
記:去年是臺灣當局第九次上演重返聯合國的鬧劇,也是第九次遭到失敗。近幾年來,臺灣當局一直企圖加入聯合國等只有主權國家才有資格加入的國際組織,叫囂必須走出去,做“世界的中華民國”,稱這是讓臺灣民眾在國際上更有尊嚴,是保障民眾在國際社會享有安全和福利。您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朱:近幾年來,臺灣當局一直把與其他國家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作為其“務實外交”的目標,詭稱這是為了擴大臺灣的國際生存和發展空間,是為了臺灣民眾的國際榮譽和尊嚴。實際上,這里面有兩個錯誤的邏輯。一是認為“務實外交”越好,臺灣在國際上就越有地位;二是在國際上制造“一中一臺”或兩個中國的圖謀越凸現,臺灣越安全,對民眾越有利。對于這兩個錯誤的邏輯推論,只要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這個說法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一方面,從國際舞臺的現實看,臺灣當局所推行的“務實外交”,面臨著無法克服的兩個結構性的矛盾。一是從歷史理論方面看,無庸贅述,臺灣的地位早已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達成的幾個國際協定所決定,那就是臺灣屬于中國。臺灣不管誰當政,均改變不了國際社會對臺灣地位所屬早已作出的定論。二是從國際政治現實方面看,一個中國的國際政治現實與臺灣所謂“主權獨立”的國際定位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矛盾。眾所周知,一個中國原則早已為國際社會所接受,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均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反對臺灣當局所推行的“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對外政策。從這一點上講,臺灣當局以謀求“臺獨”為最終需求的“務實外交”力度越大,在國際社會就愈沒有尊嚴和地位,而由此引起的“臺獨”與一個中國政策兩者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使臺灣陷入極為尷尬的境地,臺灣與國際社會的關係也因為一個中國這一無法逾越的大原則而使臺灣在國際間更顯孤立,國際空間也更為有限。
另一方面,臺灣當局所說的在國際上推行“臺獨”路線,會使臺灣更安全,對民眾更有好處,更是無稽之談。僅從經濟角度講,臺灣當局以“金錢”為後盾的務實外交所花經費的不斷膨脹,已經使民眾苦不堪言。以“建交復交”為例,臺灣當局與格林納達、尼加拉瓜的“建交或復交”都是以1000萬美元的經濟援助為代價換取的。1998年11月20日與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建交”,花了1億美元。1999年1月與馬其頓共和國建交花了3億美元的代價。臺灣當局這種“濫用納稅人錢”的活動在島內被諷刺為“呆子外交”,“銀彈外交”。民進黨上臺前還一再抨擊金錢外交的種種弊端,但一上臺就像中美洲和非洲一些小國伸出了所謂的“金錢援助之手”。
至于在國際間凸顯“臺獨”對兩岸關係有好處更是無稽之談。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正是由于1995年李登輝推行所謂的“務實外交”,赴美國制造分裂活動,直接引發了臺灣海峽危機和中美關係的惡化。而2001年4月李登輝的訪日事件,又造成了中日關係的緊張和兩岸關係的持續惡化。大家都知道,維持臺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是海峽兩岸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心聲,也是國際社會的希望。但臺灣當局以推行“臺獨”為目標的“務實外交”,則毒化了國際社會的合作氣氛,使一些相關國家面臨艱難的選擇,甚至導致臺灣一些“友邦”國內由于在臺灣問題上的分歧,而影響其國內的政治穩定。同時,臺灣當局大量購買武器,以增加對抗統一,走向“臺獨”的資本,也必將加劇海峽兩岸和亞太地區的局勢惡化,甚至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可見,如果臺灣當局的所謂尊嚴和榮譽是指少數領導人在國際上風風光光,而把臺灣人民的利益、臺灣人民的尊嚴拋在一邊,我想這種所謂的“尊嚴”只是盜用了名義,沒有真正去維護臺灣人民的利益。
記:現在兩岸百姓求和平,求繁榮、求國家復興的願望還是很強烈的,這也是中國人真正贏得尊嚴的根本。如果臺灣當局執意推行“臺獨”路線,對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復興,將產生哪些危害呢?
朱:中華民族能否在21世紀實現復興,從國內講,主要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中華民族是否團結,國家是否統一,二是有沒有內戰。而島內“臺獨”活動的猖獗,使中華民族復興的條件受到了嚴重制約。
眾所周知,島內“臺獨”勢力活動的根本企圖就是要制造國家分裂和民族分裂。目前,因為島內“臺獨”路線的推行,極大的拖延乃至阻礙了中華民族的復興過程。一方面,臺灣當局為了抗拒兩岸的和平統一,增強分裂國家的資本,不僅在國際上大搞“務實外交”,而且花民眾的血汗錢擴充兵力,窮兵黷武,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僅2001年4月就向美國購買了價值4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同時,每當島內“臺獨”勢力活動猖獗並有所行動時,就會引起兩岸關係的緊張惡化,島內經濟就會低迷震蕩,民眾對因“臺獨”路線的加緊推行所引起的政經亂象有切膚之痛。另一方面,祖國大陸為了遏制“臺獨”勢力的分裂圖謀也不得不採取一些必要措施。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祖國大陸的現代化進程。
從兩岸有沒有內戰的角度講,搞不搞“臺獨”說到底就是打不打內戰的問題。兩岸都是中國人,若真的為“臺獨”而兵戎相見,骨肉相殘,將是中華民族的最大不幸。回顧中國歷史上由于內戰而發生的歷史悲劇,對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段沉重的回憶。遠一點講,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無一不是戰亂不止,民不聊生。近一點講,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發生的中國內戰,至今仍給人們留下巨大的戰爭創傷,也因此造成了兩岸長達50年的分離悲劇。
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統一不要分裂,幾乎是從戰爭中過來的所有中國人的共同心願。祖國大陸推行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策,正是基于這一點提出來的,也反映了兩岸的所有國人的共同心願。對于現代戰爭所造成的破壞性,只要稍有一點戰爭常識的人都知道,戰爭一旦爆發,它所帶來的損害是無法用金錢計算的,特別是在一國領土上進行的國內戰爭,給這個民族留下的創傷和災難是任何事故都無法相比的。兩岸同宗同族,血脈相連,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若兩岸重開戰火,兩岸工作的中心將被迫轉到服從戰爭上來。事實證明合是兩利的,兩岸同時發展,國家更加富強,這就更有一種大國的地位,大國的尊嚴。我們想一想三四十年代中國人在外面連狗都不如,為什麼,那是因為你經濟不發達,國家不強盛!今天我們中國發展了,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中國人可以挺直腰桿做人,那是因為一個發展起來的大國在背後支持你。
記:在新的世紀里,完成祖國的完全統一,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團結的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該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目標。
朱:對。錢其琛副總理曾經說過,爭取和平共處,謀求共同發展,理應成為兩岸人民共同奮鬥的方向。海峽兩岸能否盡快實現統一,是中華民族能否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因素。新世紀兩岸充滿機遇,充滿挑戰,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才有可能實現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全面復興。歷史和現實教訓告訴我們:只有國家內部團結,民族才能振興,只有和平統一,才能共同繁榮。民族團結了,國家振興了,中國人才能有國際上更有地位,人民才能更幸福、更安寧。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