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護照加注臺灣
首頁
-
專題
-
臺灣
-
聚焦臺當局“護照”加注“臺灣”
-
港澳及海外反應
字號:
大
中
小
香港《文匯報》:“護照”加注是邁向“實質臺獨”一環
時間:2002-01-18 10:04 來源:
(作者係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大陸國臺辦新聞局十五日公開表態對臺灣當局「護照」加注「臺灣」有「逐步邁向臺獨」的嫌疑。由于陳水扁于十三日在「臺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大會上宣布「護照」封面將加注「臺灣」,島內在野黨強烈反彈,直指此舉違憲、違法,有「間接臺獨」的疑慮。隨後島內涉外部門于同日晚間緊急開會決議,為避免引起涉及更改國號的爭議,涉外部內規劃在護照封面的下方加印「IssuedInTaiwan」(在臺灣發行);惟十四日又傳出涉外機構亦研擬新版「護照」將拿掉「國徽」,雖經該部門鄭重否認,然而已更引爆各界對此舉的強烈質疑。
陳水扁選擇于「臺灣人公共事務會」廿周年慶時,宣布已批準「護照」封面加注「臺灣」英文字樣,並數度握拳勉勵繼續打拚,實已凸顯許多政治意涵:(一)FAPA是一個長期推動臺灣獨立的民間團體,今年首度在臺灣慶祝年會並廣邀扁政府要員到場,陳水扁蒞臨宣布類此重大決定,名為賀禮,實質上宣布的場合有高度敏感政治意涵,難免啟人疑竇;(二)「護照」封面加注「臺灣發行」,實則多此一舉,無異于在國號加注「臺灣」,具有對國際正式宣示的意味,更何況「護照」加注屬于高位階的「國家定位」層次,決非一句「怕被誤會或與對岸混淆」所可一筆帶過,更非「務實改革」或「便民政策」之似是而非的理由所能自圓其說;(三)更重要的是,「護照」加注「臺灣」之舉,係扁政府「去中國化」逐步邁向「實質臺獨」的一環,也是一個必經過程,它是可以與修改臺灣教科書、新聞局修改局徽等一連串「文化臺獨」的步驟等量齊觀,扁政府口口聲聲說勿以統獨看待,純為技術考量,實則欲蓋彌彰,愈描愈黑。
事實上,陳水扁自前年「五二○」就任宣示「四不一沒有」以來,雖自認並沒有激化兩岸關係緊張的本錢,而且頻頻拋出緩和兩岸關係的善意與誠意,惟所操作的大陸政策卻倚重欠缺代表性與功能性的跨黨派小組,所凝聚的小組共識也難于獲得在野黨的認同,致有閉門造車之遺憾。去年經發會兩岸組雖達成三十六項共識決議,惟卻規避將「九二共識」融入其中,尤其兩岸組共識之落實大多仍須中共配合同意恢復協商方可真正落實,在北京不願輕易妥協復談前,其開放之成效不彰可見一斑。尤有甚者,北京堅持兩岸恢復對話協商的基礎,要求扁政府必須承認「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然而陳水扁自就任以來有關的表述,由「四不一沒有」、「沒有共識的共識」、「一中各表」、「九二精神」到「統合論」,卻是愈表述愈悖離「一中」原則、愈表述愈模糊、愈倒退,不僅不接受臺灣在野黨所倡議的「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有利兩岸復談,甚至偶爾還會有難掩臺獨本質的言行「創作」。
筆者認為,扁政府不能老是以「四不一沒有」作為「去中國化」的「保護傘」,而循序由「文化臺獨」漸進地邁向「政治臺獨」。護照加注「臺灣」之舉,已難祛除島內各界及北京對其漸進邁向臺獨之疑慮,對亟盼兩岸關係改善的扁政府而言,實屬不必要與不可行。扁政府切勿低估大陸反應及誤判情勢,誤以為臺灣「立委」選後民進黨政府已成多數政府,在華府穿梭兩岸促談下可望迅速復談,也千萬勿以為北京會容忍臺灣當局此舉不會有太嚴重反應,尤其絕對不要低估臺灣各界與人民的智能以為一句「便民」即可過關。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