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水扁突然宣布批準在臺灣旅行證件上加注英文“臺灣”的字樣﹐聲稱目的是要使其與中國護照區分開來。這一決定非同小可﹐標示臺灣的民進黨政府執意凸顯臺灣本土意識和鼓吹“臺獨”理念﹐為中國和平統一添加變數﹐為兩岸關係制造新的磨擦點。
陳水扁在辯解時說﹐“臺灣民眾目前所持的‘護照’常被誤會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護照﹐確實很不方便。”“只是加入‘ISSUEDINTAIWAN’﹐就像我們的產品印上‘MADEINTAIWAN’一樣﹐我們都引以為榮。”另外﹐“陸委會”主委蔡英文亦稱這一決定只是為了民眾旅行方便﹐避免不必要的困擾。
不過﹐他們這些所謂辯解﹐在客觀事實面前﹐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第一﹐在理據方面﹕首先﹐兩種證件絕對不會被混淆誤會。目前臺灣民眾旅行證件的封面是以墨綠色為底色﹐上方為“中華民國”的中英文字樣﹐中間為“青天白日”圖案﹐下方為“護照”的中英文字樣﹐而所有圖案及字體都是燙金色的。至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封面則以棗紅色為底色﹐上方為“五星照耀天安門國徽”圖案﹐下方為燙金色字體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的中英文字樣。很明顯﹐兩種證件的封面設計是截然不同的﹐任何人士只要視力正常或略懂中英文﹐都會一眼就可分辨出該兩本證件﹔況且﹐負責處理旅客出入境及簽證事宜的﹐都是一些以辨視世界各種旅行證件為專業的移民局官員﹐加上在整個處理過程中﹐他們臺上的電腦係統都會清楚標示有關旅客究竟是來自臺灣還是大陸﹐試問怎會出現臺灣當局所述的混亂誤會﹖
其次﹐臺灣民眾外遊何曾遇到困擾障礙﹖根據臺灣媒體引述“外交部”領務局的統計﹐去年臺灣民眾外遊人數合共七百三十多萬人次﹐而“外交部”及“駐外單位”合共接到三十宗遭遇困擾的申訴﹐比率微乎其微﹐當中更不排除會含有一些涉及個人因素的誤會或特殊因素。單憑這百分之零點零零零四的申訴比率﹐便引伸民眾在使用旅行證件時遇到困擾障礙﹐從而要在旅行證件封面進行“變相更改國號”的加注﹐如此立論邏輯實在太兒戲﹗
第二﹐在國際慣例方面﹐不論在哪一個國家和地區﹐護照或旅行證件都被視為所屬國家和地區尊嚴的體現﹐其封面必須予人一種莊嚴感﹐簽發地點一般都印在證件內頁中。現在臺灣當局竟然打破國際慣例﹐把“ISSUEDINTAIWAN(在臺灣簽發)”的字樣印在封面上﹐無異是自損形象﹐不倫不類。因此﹐除了政治方面的考量外﹐實在想不出任何可以令人信服的理由。
第三﹐在時機場合方面。如果一如臺灣當局所說﹐今次只是一個為方便民眾旅遊而作的技術修訂﹐便應經由行政部門進行所需要的諮詢、立法和實施的工作﹐無需勞駕陳水扁在出席公開場合時突然宣布。值得注意的是﹐陳水扁是在參加海外“臺獨”組織“臺灣人公共事務會”二十周年慶祝大會致詞時作出宣布﹐並指稱這是送該組織成立二十周年的“最好禮物”。在這種特殊場合公布這個決定﹐並發表這種講話﹐陳水扁的政治意圖﹐以及事件的政治內涵﹐已是“路人皆知”。
事實上﹐如果我們將近年發生的一係列事件連結一起﹐便可清楚看到今次事件的政治圖謀。從臺灣當局指示“駐外機構”不要使用“中華民國國徽”﹐到“行政院”新聞局把局徽上的中國地圖換成臺灣地圖﹔從校園里的中國文學係被改稱為外國文學係﹐並在中小學強行推行臺語教育﹐再到故宮博物館強調館藏物要世界化和本土化﹐所有這些都一再表明臺灣當局志切割裂臺灣與大陸在政治、歷史和文化上的聯係﹐逐步推行“去中國化”﹐為“臺獨”鋪橋搭路﹐創造條件。但他們的圖謀可以得逞嗎﹖絕對不能﹗
因為﹐在事件曝光後﹐中國臺辦和外交部發言人已先後作出回應﹐強調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形式的“臺獨”都是絕對不允許的﹐並警告臺灣當局若繼續推行“漸進式的臺獨”分裂步驟﹐只會加劇兩岸關係緊張﹐必將自食其果。至于臺灣島內﹐有關事件亦挑動“統”“獨”情緒﹐引起在野黨嚴重不滿﹐並揚言以大幅刪減財政預算作為反制﹐一場新的政治風暴正蓄勢待爆。
令人側目的是﹐在去年年底的選舉中﹐陳水扁為爭取選票﹐曾經信誓旦旦地呼吁要“拚經濟”﹐但在選舉得利後﹐便又在政治議題上不斷引發本可避免的爭議﹐導致所有人都在“拚政治”。這種反覆手段﹐不但愚弄臺灣民眾﹐更令島內振興經濟、景氣復蘇的工作難以有序進行﹐全臺民眾都要為不可能實現的民進黨“臺獨”理念承受苦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