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馬太鞍部落

  時間:2008-11-26 13:27    來源:華夏經緯     
 
 

   圳塘橫錯的綠大地,是馬太鞍人漁耕的沃壤,九芎竹枝交架出“巴拉告”,牧養著豐盛的魚蝦,也把世代遵循的生活倫理,交付下一代。荷葉挺出水面,張揚著無邊綠意,隨著夏季到來,為沼澤地帶增添粉嫩彩粧。花蓮縣光復火車站西側、馬錫山下的一片沼澤地,為阿美族馬太鞍部落世代漁耕之處;與人煙集中的光復市街相距不過咫尺,這裡卻仍屬低度開發,僅有鄉間小道穿過荒綠田疇。“邦查”是阿美族語對自身族群的稱呼,而“馬太鞍”則是昔日附近河床遍生的一種樹豆,過去阿美族人遠行時常攜帶它作為乾糧,馬太鞍部落便因這項地方特産而得名。馬太鞍溪從中央山脈流下,帶來豐沛水源及魚群,以農耕、捕魚及狩獵的生活方式代代相傳。今日的馬太鞍,儘管仍是全臺灣最大的阿美族部落,但在年輕人大量外流下,阿美族在本地人口中竟然只佔三成,住所也大量遷至省道兩旁。不過,在馬錫山腳的廣大沼澤區,由於長久來為馬太鞍人的漁耕地,尚未受到土地發開的衝擊,至今仍保有悠然的田園景致。蒼山闊野間,稻田與荷花池、菱角田連成一片碧綠,鄉道兩側更有不少難得一見的傳統馬太鞍捕魚池。

  巴拉告田埂間看來尋常的水洼,其實是馬太鞍獨特的生態捕魚池——巴拉告。馬太鞍人捕魚的傳統方法是將河水引進池中,池底放置空心的檳榔樹榦,上面再覆蓋樹枝、竹枝,形成一個適於魚蝦嬉遊的環境。上層的樹枝間是小蝦世界,下一層竹枝間有小魚梭遊,最底層則是土虱、鰻魚等無鱗大魚的天地,上層魚蝦的排泄物下沉後自然成為大魚養料,形成生態迴圈。捉魚時水閘門關上,池中一尾尾活溜溜的大魚自入筌中。捕魚對馬太鞍人來説是大事,婚喪喜慶結束後,主人往往邀請眾親朋好友一起下魚池捉魚,意味著哀傷喜樂就此告一段落。而捕魚也是一項重要的教育活動,漁獲量少,長輩就會訓誡説這是因為魚池環境佈置不好、子孫偷懶,才招致上蒼懲罰;漁獲量多時,除了感恩外,更會提醒後代惜福。崇敬自然的部落生活價值,就在捕魚一事中代代傳遞。沼澤地的初夏,池中荷花盛開綻放,迎風招展更顯嫵媚;初秋,菱角池中滿是浮萍,一條條身影半截埋進池裏忙著采收;鄉道旁還不時有族人當場捉魚飲酒野餐,不論是用火燒烤,或是拿來煮湯,鮮香在空氣中傳遞四逸,帶動出歡樂的氣氛。

  石頭火鍋隨著觀光客的重視和涌入,提供阿美族傳統美食的餐廳也在馬太鞍發展起來。紅瓦屋是當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家,環繞在一片清澈的魚池畔,極具用餐情調。山蘇、秋葵、車輪苦瓜,麵包果等都是這裡的必備菜,烹煮方式則儘量簡單、清淡,以川燙或小炒為原則,以保有野菜的原味,如此也較符合阿美族傳統的吃法。“石頭火鍋”是這裡的壓軸菜,做法是將現捉的活魚活蝦及野菜一齊放入裝滿水的器皿,再投入燒炙的石頭熟沸,由於加熱的過程幾乎在一瞬間完成,因此魚肉特別鮮嫩,湯汁也格外鮮甜。值得一提的是,煮石頭火鍋的容器是用檳榔葉鞘折成,最早是因為族人外出野餐時,不便攜帶鍋具衍生出的應急方法。人多時,餐廳還會請族人下巴拉告,以傳統絕活捕魚。除紅瓦屋外,早操園才提供類似的餐點,欣綠農莊的風味餐則偏重在野菜,主人還會親自帶領遊客四齣採摘野菜,一方面還可認識植物,相當有趣。

  新部落運動除了農業人文外,馬太鞍傳統的木雕藝術也在工作室薪火相傳。昔日馬太鞍人將木雕融入建築與生活器物中,不過隨著傳統房屋式微,過去的工藝也不復見;邦查工作室找回藝師教授木雕,學員的作品還曾獲島內多項木雕大獎,打獵、跳舞都是刻刀下的好素材。工作室內陳列著一件件的木雕作品,都是每一個階段學員努力的成果。讓外流的年輕人口回歸部落,並創造工作機會讓年輕人待下來,是邦查文史工作室亟欲努力的目標,光豐地區農會亦配合著蓮花、菱角專業區,而著手觀景亭、單車道的規劃,以期豐富當地的旅遊資源。“新部落運動”中除了推展觀光農業外,還包括舞蹈、燒陶等傳統技藝傳承,記錄部落影像與口述歷史,以及訓練本地解説員讓來客更了解馬太鞍,除賦予部落新的生命外,並提供來客一趟深度的原住民文化之旅。

  交通風向標:1、由花蓮火車站前搭往光復、瑞穗、玉裏等地的花蓮客運,在光復下車,于光復火車站北方150公尺處轉大華路,即進入馬太鞍。2、客運山線站搭往花蓮的班車,于光復站下車,余路同上。3、搭花東鐵路于光復下。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