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花蓮縣各鄉鎮地名由來

  時間:2008-12-02 11:18    來源:台灣網     
 
 

  1、花蓮

  在花蓮溪口一帶,由於外海港灣有黑潮暖流由南向北流,碰到凸出的海岸地,溪水注入和海浪衝擊形成“洄瀾狀”,漢人見了,就把這處海港叫做“洄瀾港”;由於臺語“洄瀾”和“花蓮”發音相近,清代時雅化為“花蓮港”,日據時期簡稱“花蓮”。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373)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0)

  2、鳳林

  地名由來有二説:

  1.舊稱“馬利勿”,為上坡之意。早期森林茂密,木蘭繞樹生長就如鳳鳥展翅,漢人來開墾就命名為“鳳林”。

  2.另一説法是由於清代屬臺東直隸州“奉”鄉,“奉”與“鳳”同音,且位於“西鳳林山”東麓地區,南有“鳳”信村,北有“林”榮村,故位在中間交通要站稱為“鳳林”鎮。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395)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9)

  3、玉裏

  舊稱“璞玉閣”,一説是阿美族的譯音,意義為灰塵,因秀姑巒溪縱貫境內,若久不下雨則溪水乾涸,風吹沙土灰塵蔽日。二説是出自“派派可”之譯音,阿美族稱“蕨”為派派可,本地以産蕨得名。三説為此地大理石就如未磨的“璞”玉“石”,官兵在此又建立“閣”樓街道,故稱“璞玉閣”。日據時期簡化地名,因“璞”是未磨之“玉”,故改稱“玉裏”。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387)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64)

  4、新城

  昔日泰雅族稱新城一帶為“大魯宛”,漢語譯做“哆啰滿”。清嘉慶年間,淡水廳吳全率領所募到的民眾到此墾荒,太魯閣社民屢出攻擊,就築城防禦,取名“新城”。在公文首見是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閩浙總督沈葆楨,奏準開築臺灣後山三路,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羅大春築北路自宜蘭、蘇澳至花蓮,路通後移民在此地建立新聚落,故命名為“新城”。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494)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4)

  5、吉安

  清代此地為阿美族崇爻九社之一“竹腳宣社”的所在地,日據時期稱為“七腳川社”,後有日本移民於此,稱為吉野村,臺灣光復後設“鄉”,因吉野二字含有日本語意色彩,且為求各族和平共存“吉”祥“安”定,故稱“吉安鄉”。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403)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6)

  6、壽豐

  本鄉舊稱“裏鬧”,泰雅語叢林之意,後來為阿美族狩獵地。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羅大春築北路自宜蘭、蘇澳至花蓮,在奇萊山一帶有一小山北側天然湖泊,潭中有許多鯉魚,稱之“鯉魚潭”,潭南方的小山稱“鯉魚山”,壽豐位於鯉魚山南端,故又稱“鯉魚尾”。臺灣光復後取附近的“壽”村及日據時期日本移民村“豐”田村之壽豐二字,合稱“壽豐鄉”。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414)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8)

  7、光復

  這一帶為阿美族馬太鞍社域,到了民國二十六年,日人改馬太鞍為上大和。光復後有鋻於大和為日本上古國名又為其民族名,於是改稱為光復。

  8、豐濱

  清嘉慶年間,本地居民以阿美族為主,他們社名的漢譯音為“貓公”,所以往昔此地稱為“貓公”,日據時期是隸屬於鳳林郡新社莊。光復後因貓公二字地名不雅,又因本鄉東臨太平洋,漁産豐富,海岸風景宜人,故改名為“豐濱鄉”。

  (花蓮縣壽豐鄉公所編印。花蓮縣壽豐鄉簡介)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476)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69)

  9、瑞穗

  本地阿美族稱“可可”,意為平原遼闊之意。漢人稱“水尾”,因為此地位於富源溪、紅葉溪水納入秀姑巒溪末段,東入注海的各溪尾之處,所以得稱。日據時期日本移民來此,鋻於此地稻米農作結穗纍纍,而以日本神社“豐葦原之瑞穗國”的字句改稱“瑞穗”,祈求豐收。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423)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61)

  10、富裏

  本鄉開發始於清道光九年(西元1892年),由於地廣人稀,土壤肥沃,漸漸形成聚落,稱為“公埔”,即指“公有待墾的一片小小平原”,為平埔族公共牧場。民國二十六年日人以土地肥沃,取“富裕鄉里”吉祥之意,更名為“富裏”。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434)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68)

  11、秀林

  秀林是太魯閣群泰雅族社名之譯音。社名原義是菅茅經砍伐燒燬後,再長出幼牙之處。現名除譯其音外,又寓意“山林之秀”。

  12、萬榮

  萬榮是日據時期的“森阪村”。民國四十七年改名“萬榮鄉”,地名由來是因為該村在萬里溪南岸,所以取“萬”字,加吉祥義之“榮”字拼成。

  (花蓮縣萬榮鄉公所編印,花蓮縣萬榮鄉鄉政簡介)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452)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