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親合併正式啟動
字號:
臺灣問題專家談國親合併的困難

  時間:2005-12-12 14:21    來源:     
 
 

  今天下午,國親兩黨要舉行“馬宋會”,討論國親合作、合併的相關問題。

  近兩年來,有關"國親合",可説呼聲不斷,動作不斷,最後卻都不了了之。去年底"立委"選舉,親民黨席次大減,預示了親民黨泡沫化的前景,引發了親民黨"立委"第一波投奔國民黨的浪潮。今年之中任務型"國代"選舉,親民黨大敗,加上下屆"立委"選舉制度改變,親民黨泡沫化前景進一步明朗化。年底縣市長選舉,親民黨除了國民黨禮讓的"連江縣"一席外全軍覆沒,可説已提前、加快走向泡沫化,黨內有仕途心的"立委"紛紛準備投奔國民黨。

  這就是當前"國親合"的背景。此次"國親合"與以前不同,乃是親民黨已擺明無路可走了。親民黨如果不和國民黨合併,手下大將也會跑光,與其如此,不如乾脆順應形勢,提出兩黨合作、合併的問題,還可以利用現有集體的籌碼,與國民黨討價還價來爭取權益。國親合併的困難,簡單説來有三:

  一是個人權力。親民黨長期以來是宋楚瑜的"一人黨",宋楚瑜利用親民黨作為舞臺,在政治上呼風喚雨。宋楚瑜政治企圖心強烈,不甘於退出歷史舞臺,2000年和2004年兩次"大選",都不幸和"總統"、"副總統"大位擦肩而過,現在眼看親民黨行將消失,確實有心要參選臺北市長,保留一塊施展政治影響力的根據地。親民黨裏有若干頭面人物,是因為"親民黨"這塊招牌才登上政治舞臺的,親民黨亡,他們的政治生命也亡,因此,國親合併之後如何保證他們未來的權力,是他們考慮的首要問題,同時,國親合併還牽動國民黨內部高層複雜的權力之爭。

  二是政黨利益。國民黨一旦分裂成國、親兩黨之後,就産生了各自的政黨利益。國民黨的策略是盡可能削弱親民黨,使親民黨喪失掉手中的籌碼,最後通過吃掉親民黨的辦法來完成泛藍統一。親民黨不甘於向國民黨繳械投降,因此在每次選舉中,都力爭要保存乃至擴大自身的實力以要挾國民黨。此次"國親合",親民黨提出"黨進黨出"的原則,並在臺北市長人選上與國民黨激烈討價,在北、高兩市議員提名上反對初選,提出"總量控制、各自提名",都還是為了要保住自己的實力。整個"國親合",提出先合作,再到2007年"立委"選舉完成合併,皆是為此。只要國親不合併,麻煩的事多著哩!

  三是立場分歧。親民黨所依靠的力量,以及政治上與國民黨的區隔,使得在兩岸關係等政策上,國、親立場有所差異。一般説來,過去親民黨在反對李登輝路線,監督國民黨不要向"臺獨"作太多妥協上,是發揮了積極作用的。遺憾的是,國、親兩黨支援民眾高度重疊,一旦國民黨明確了兩岸關係立場,尤其是連戰率先訪問大陸之後,親民黨與國民黨立場差異趨於消失,註定了親民黨生存空間消失,但是,親民黨對於馬英九及國民黨的未來路線仍高度質疑,也成為"國親合"中親民黨的一項堅持。

     (作者為省社科院臺灣所所長、研究員、著名臺灣問題專家)

來源:海峽都市報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