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親合併正式啟動
字號:
從2005年臺灣“三合一”選舉看臺灣民意的變化

  時間:2005-12-09 15:58    來源:     
 
 

  民心思變、民心望治、民心求安——從2005年臺灣“三合一”選舉看臺灣民意的變化

  2005年臺灣“三合一”選舉在藍綠雙方白熱化的競爭中,終於12月3日落幕。選舉結果,泛藍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都贏得過半的席次。特別是縣市長選舉中泛藍在16個縣市當選,獲得大勝,泛綠只保住了6個縣市,遭到空前慘敗。民進黨全黨震撼,陳水扁聲望再創新低,只剩21%,不滿意率攀升至62%新高。島內輿論認為,在這場“期中信任投票”和關係2008年“大選”的“前哨戰”中,馬英九奪得了人選的“入門券”,確認了泛藍“共主”地位。西方媒體認為,選舉結果對2008年“大選”具有指標意義。美國已用未來可能的臺灣地區領導人來看待馬英九,並透過國親“駐美代表”盛邀馬英九訪美。

  這次選舉既是藍綠雙方實力的較量,也是臺灣民意的充分展現,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審視臺灣民意變化的窗口。當前,“思變”、“望治”、“求安”,已成為全島民眾的普遍心態和迫切要求,部分泛綠及多數中間選民已明顯出現偏藍的趨向。臺灣一家媒體在選舉前夕所做的民調顯示,2004年“總統大選”投給“扁呂配”、今年縣市長選舉仍決定繼續支援綠營者,僅剩不到60%,至少有13.3%決定“倒戈”挺藍;投給“連宋配”且仍將支援藍管者則超80%,決定“倒戈”挺綠者僅3.4%。中間選民支援泛綠者,也減少27%,大幅轉為偏藍,顯示綠藍已明顯出現此消彼長態勢,綠軍支援者有大幅轉向的趨向。

  12月3日縣市長的選舉結果完全證實了上述民調顯示的民意變化。

  一是臺灣地方政治的版圖已出現了藍大綠小的結構性改變。泛藍強渡淡水河,挺進濁水溪,囊括了臺灣北、中部及外島的16個縣市,其中臺北縣、桃園縣,臺中市為百萬人口以上的重鎮,一舉奪得了民進黨執政的5個縣市,包括民進黨的傳統“民主聖地”宜蘭縣和嘉義市,從而把民進黨壓縮到南部的6個縣市,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長期“北藍南綠”的局面,在雲嘉南的心臟嘉義市插上了“藍旗”。

  二是泛藍的整體選票及投票率上升,泛綠則下降。與2001年第14屆縣市長選舉結果比,2005年泛藍獲選票4,543,726,得票率52.26%;2001年獲選票3,072,884,投票率47.4%;泛綠2005年獲選票3,724,290,得票率41.95%;2001年獲選票3,824,170,得票率45.3%。藍綠相比,2001年選票綠大於藍751,286,2005年則藍大於綠819,436。

  三是各縣市選票也多是藍票上升,綠票下降。泛藍在22個縣市中,有19個縣市的選票均較上屆增長,而且多是大幅度增長,被稱為“臺灣第一縣”的臺北縣,2001年王建煊(藍)以5萬3千多票之差敗于蘇貞昌(綠),而2005年周錫瑋(藍)卻以19萬多票之差勝於羅文嘉(綠),其中僅泛藍的3個票倉就贏了近16萬票,而羅文嘉在3個綠營的傳統票倉卻只小贏1萬多票。反觀泛綠選票則在20個縣市中有11個減少,即使是陳水扁的故鄉臺南縣和“獨派大本營”臺南市雖勝選連任成功,但綠藍的勝負差距均不大,臺南縣的51萬多選票中,泛綠僅贏得了1萬6千多票,只能説是“低空掠過”。

  綠藍支援者出現此消彼長的變化,並非偶然,實有其必然性。

  一、民進黨的執政太差,陳水扁完全失去了民信。

  2000年民進黨以“改革,清廉”的形象、陳水扁以“希望、快樂”的訴求被推上臺灣執政舞臺,臺灣人民企盼臺灣“向上提升”。但5年多來,陳水扁的表演、民進黨的所作所為卻令人十分失望。陳水扁一方面大搞封官進爵,政治分贓,一方面堅持以“意識形態”治政,天天拼政治、拼口水,拼選票,民進黨執政無能,致使臺灣經濟衰萎、股市縮水、産業出走、外資撤退、政府財政赤字惡化、民眾所得減少、貧富差距擴大、失業問題嚴重,金改、教改失敗、民生病苦指數增高、社會自殺率持續上升。

  陳水扁剛愎自用,毫無誠信、決策混亂、撕裂族群、超越政體機制,製造選舉“賤招”僵化兩岸政策,其失言、失德、失信、失政已使民怨栽道;而“第一家庭”內線炒股、陳水扁利用特權公器私用,為兒女親事大擺排場,更令人側目。更有甚者,近年媒體不斷揭露出民進黨貪污腐敗,弊案連連,高捷棠、禿鷹案、炒股案、高鐵案、金改案,均有民進黨高層人物的身影,“總統府”成了“炒股中心”,陳哲男成為腐敗的指標性高官,弊案黑幕直接民進黨的核心價值,成為全臺灣“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重大醜聞,民進黨的“清廉”形象已徹底撕毀,黨內外充滿失望和失落的悲觀氣氛。公職幹部怨,地方基層罵,連兩度在“總統”大選中大力挺扁的“中研院長”李遠哲和企業家許文龍,也公開表達對民進黨的失望。南部綠營的許多基本群眾抱怨,“弊案這樣子,失望了,熱情沒有了,民進黨不會執政,而且有權力之後也腐化了”。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民進黨執政才5年多卻如此快速腐敗、沉淪,人民完全失去了對陳水扁的信任與期望。“予日曷喪;予日與偕亡。”昔日自詡“臺灣之子”的陳水扁,今日弄到天人共憤的地步,真是情何以堪。人民決心用選票給予嚴厲的制裁。

  二、對國民黨寄予新的希望。

  2005年連宋成功訪問大陸,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共謀發展兩岸關係、增進兩岸人民福祉的大業,兩岸關係出現和平發展的新曙光,受到臺灣人民的歡迎、肯定與支援,國民黨形象大幅提升。特別是新任黨主席馬英九的清廉、正直,勤政的形象從“法務部長”到國民黨主席,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其人格魅力、“改革”、“清廉”的政治訴求,具有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國民黨的支援度節節上升。此次,在選況膠著的一些縣市中,藍綠的候選人在民調中幾乎旗鼓相當,難分上下,但在馬英九提出“不過半即下臺”的“軍令狀”後,選情急轉直下,不但泛藍選民回流,許多中間選民也向國民黨靠攏,以致藍營聲勢大振,信心滿滿。勝選後,馬英九指出,“當選是責任的開始”,“只能高興一個晚上,明天就要挽起袖子幹活”。他提出選後國民黨要成立“廉能委員會”,跟蹤監督、考核所有提名候選人的政見執行。應該説,馬英九進出了選民的心聲。

  三、大陸的持續建設成就及積極對臺方針政策,增強了臺灣人民“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信心。

  舉世矚目的中國持續建設成就,特別是“神六”升空,極大地鼓舞了臺灣同胞的自豪感、自信心。

  今年3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出了4點意見,突出體現了中國政府在解決臺灣問題上的堅定立場和最大誠意、善意,為陷入僵局的兩岸拓展了發展的新的空間。3月14日,中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莊嚴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明確規定,為維護臺灣地區和平穩定,發展兩岸關係,國家採取鼓勵和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教、科技、衛生等方面的交流、促進兩岸直接“三通”、保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保護臺商在大陸的合法權益等一系列措施。4月,連宋相繼成功訪問大陸後,祖國政府堅持反“臺獨”的堅定立場,進一步推出有關臺灣青年學生在大陸就讀、就業,臺灣農産品登陸,臺胞落地簽證,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以及包機直航等一系列符合臺灣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積極政策,並很快予以落實。

  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理解祖國政府的誠意、善意,支援我對臺的積極政策,反對“臺獨”,反對陳水扁的僵化大陸政策,不斷掀起“登陸熱”、“投資熱”、“求學熱”。有些在大陸求學的臺灣學生聽了連戰先生送給北大學生的12個字:“為民族立生命,為萬世開太平”,感到非常精闢,把民族的使命感、認同感強烈地表達了出來。這種深藏在臺灣同胞內心的強烈深厚的民族認同感也使許多失落、迷茫的選民重新燃起了對臺灣前途的信心,投下了民主的一票。

  當前,臺灣處在“後陳水扁”與“新國民黨”交鋒轉折的關鍵時期,臺灣主流民意的發展變化,值得密切關注,深入研析,作出準確判斷,以利於兩岸關係進一步向和平、穩定方向發展。

  來源:華夏經緯網專稿 作者:揮 戈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