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臺灣-公投制憲將臺灣引向何方?-兩岸輿情
兩岸輿情


 

港報:誰搞“臺獨”誰就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敵人
 
 
  來源:      日期:2004-01-17 12:28

    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政權怎樣更疊,改朝換代,打也好,鬧也好,山河一統始終是國家的常態或潮流。維護國土疆域的意識,千百年來植根中國人的內心深處。近代中國在積弱的年代,尚且能涌現無數的民族豪傑,新世紀的中國正在騰飛,其實力與民氣都不可同日而語。海內外華夏子孫都是熱血兒女,大家把分裂國土者視為共同的敵人,反獨促統正匯成巨大的洪流。

  一、蔣介石反對“劃峽而治”

  筆者最近查閱一段關於蔣介石的史料,頗有參考意義。五六十年代,美國出於控制臺灣、遏制新中國的戰略需要,進行一系列要把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的政治、軍事活動。基於民族主義立場和維護國民黨政權的需要,蔣介石堅持了一個中國,反對西方策劃的“劃峽而治”、“兩個中國”,在民族精神這一點上與祖國大陸方面形成某種默契,對防止臺灣被分裂起了一定的歷史作用。如果蔣介石當年完全聽任美國,割斷兩岸的臍帶關係,臺灣海峽必然成為繼朝鮮戰場之後的一大火藥桶。如果臺灣因外國勢力的插手而長期籠罩在戰火之中,人民怎能過上安寧的日子?臺灣也不可能有六七十年代的經濟起飛。這段往事,很值得臺灣民眾和島內的政治人物深思。

  一九五○年九月二十六日,蔣介石針對美國官員及學者炮製的“臺灣地位未定論”發表演講指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在法律上是沒有問題的,臺灣是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奪去的,二次大戰中蘇、美、英都公開聲明戰後將臺灣歸還中國,幾個重要的文件都承認了這一點,因此臺灣是中國的。”

  國民黨從大陸潰退後,美國方面考慮直接插手臺灣,使其成為在遠東遏制蘇聯的一個戰略基地,尤其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蔣介石有求於美國,希望美國支援他“反攻大陸”,他對“中華民國擁有全中國的主權”至死也頑固堅持著,使兩岸對峙一直成為內戰的延續。

  一九五四年九月三日,解放軍炮擊金門,表明要解放(統一)臺灣的姿態。與此同時,西方也加緊插手臺灣。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八日,在美英兩國的策動下,由紐西蘭向聯合國提案,把大陸解放臺灣和沿海島嶼説成是“國際衝突”,要聯合國出面“斡旋停火”,旨在將中國內政問題國際化,製造“兩個中國”,兩岸中國人對此都反對。

  周恩來嚴正指出:“如果美國政府以為可以用戰爭威脅來嚇倒中國人民,來使中國承認‘兩個中國’,承認美國侵佔臺灣和侵入臺灣海峽的行為合法,那是夢想。”

  蔣介石也明確表示反對這一提案。他主要擔心“中共進入聯合國,形成‘兩個中國’,直至臺灣被中共接管”。同期美國政界出現許多危機及國民黨當局法統地位的輿論。一九五五年二月八日,蔣介石發表長篇演講駁斥“兩個中國”。有人説臺灣地位還沒有確定,妄想在停火後另行尋求所謂解決的辦法。這種説法不僅是違反法律,而且是完全抹煞事實的謬論。他們的用心,顯然是別有陰謀所在。回憶一九四三年我和美國羅斯福總統及英國首相丘吉爾在開羅會商對日作戰和戰後有關問題的解決,會後我們曾發表共同宣言,其中規定:凡日本自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東北各省、臺灣澎湖,均應歸還中華民國。這個宣言,後來為《波茨坦協議》所接受,又為日本在投降時所接受,當然具有法律根據和完全效力。等到舊金山《對日和約》和《中日和約》簽訂,日本依照該二約放棄對臺澎的主權,因此臺澎歸還我國的手續,早已完成了。

  二月二十四日,蔣介石再次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説:“‘兩個中國’的説法,真是荒謬絕倫。”後來,蔣介石又説:“臺灣和大陸本屬一體,骨肉相關,休戚與共。”

  海峽兩岸中國人的抗議,加上蘇聯代表的表態,使美國政府暗中操作的紐西蘭提案流産。此事反映了中國人在領土主權問題上的民族情感是共同的。

  蔣氏父子主政臺灣的幾十年中,儘管海峽兩岸各行不同的制度,但在臺灣不存在“國家認同”的問題。此外,在五十至七十年代,蔣氏父子不斷向島內民眾宣傳根在大陸的理念,積極推行國語,要求臺灣學生對大陸的省份、地形倒背如流,文化教育上推行了許多措施,使臺灣雖然與大陸隔絕幾十年,仍保存著中華文化的血脈。他們還嚴打“臺獨”活動,破獲許多“臺獨”案件,使“臺獨”活動在島內難以立足。蔣介石很有名的一句話就是“誰搞臺獨,我搞他腦袋”。

  歷史就是歷史。一九四三年蔣介石代表當時的中國政府出席開羅會議,發表了《開羅宣言》,規定“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從而確立了臺灣主權屬於中國的國家法地位。今年的十二月一日,大陸方面隆重紀念《開羅宣言》發表六十週年,《人民日報》等各大報章刊登了專家文章,指出由中美英三國首腦發表的這份重要國際文書,確立了一個中國原則不可動搖的國際法基礎,蔣介石的名字赫然文中。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按照國際法,一國因革命導致舊政府被推翻,新政府成立後,後者當然繼承舊政府行使的一切主權和權力。比如,歷史上拿破侖二世政府被推翻後,並不使法國的主權有所改變,其繼任政府仍然是國家主權的代表。

  二、陳水扁搞“臺獨”,是中國人民的公敵 

  蔣經國去世後,李登輝主政臺灣,逐漸露出“臺獨”真面目。今天的陳水扁,“臺獨”氣焰越來越囂張。

  最近,臺灣通過所謂的“公投法”,雖然在表面上排除了“統獨條款”,但事實上並未能排除“臺獨公投”。“公投法”剛剛通過,陳水扁就表示,他將激活“防禦性條款”,在二○○四年三月二十日“大選”當天同步舉行臺灣歷史上第一次“公投”。

  在這次“公投大戰”中,他們使用了“聲東擊西”的奸計,先拋出蔡同榮版明修棧道,吸引了國親兩黨的全部注意力,雖然沒有通過明文的“統獨條款”,卻讓“防禦性公投”條款得以暗渡陳倉。之後,陳水扁開始炮製“理由”,説什麼“臺灣遭遇外力威脅是現在進行式。中國以四百多枚飛彈瞄準臺灣,所以適用防衛性公投”。顯然,他要全力推動“統獨公投”,企圖借大陸的激烈反應,為自己塑造“悲情形象”,騙取更多選民的同情和支援。兩岸局勢惡化,完全是因為陳水扁一意孤行造成的。要以犧牲臺灣人民的身家性命來實現他的“臺灣獨立”的夢想。

  海峽兩岸長期的對峙與政治分歧,並未使蔣氏父子放棄民族主義,因為國共不管怎樣分合,都是中國人的內部事務,絕不會像李登輝、陳水扁那樣耍弄“獨立”去脫離中國的版圖。臺灣事務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自主、自治,但有人想永遠分離出去,那不是等於在中國人身上割肉嗎?中國人能答應嗎?蔣介石、蔣經國父子沒鬧“獨立”,大家認同一個中國原則,這是中華民族的唯一選擇。兩岸有了這個共識,守住了臺灣,現在分離勢力要把臺灣弄出去,只會給臺灣的老百姓帶來災難與禍害,使中華民族的復興與發展受阻。因此,誰搞分裂,誰就是中國人民的公敵,必將成為歷史的罪人。

  個人是渺小的,唯有民族是千萬年的。臺灣政治人物能不省乎!

  維護祖國統一,人人有責。“臺獨”就意味著戰爭,意味著災難。不搞分裂,就可以免去內戰爆發,消災解難,就可以推動發展。偉大輝煌成就得益於五十多年來沒有內戰,正因如此,才有兩岸人民的安寧、創業和美好生活。建議臺灣當局要珍惜五十多年來中華兒女的大團結、中華民族大發展的良好局面,建議全世界的華人、華僑聯合起來,掀起愛國主義的熱潮,積極推動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共同建設偉大祖國,為中華民族創造更輝煌的未來。

  《大公報》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