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臺灣-公投制憲將臺灣引向何方?-國際聲音
國際聲音


 

《聯合早報》:臺海局勢的幾點折射
 
 
  來源:      日期:2003-12-11 14:14

    人民網消息 臺海局勢歷來波譎雲詭。隨著“公投”議題近來在島內急劇發酵,隨著溫家寶對美國的訪問,臺海局勢更加引人關注,成為熱話題。但對熱話題應該有個冷思考,應該在事物發展的細節和表像背後發現歷史的脈絡。

  時間對誰有利已有答案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於臺灣問題長期處於僵持狀態,關於時間到底對誰有利的問題一直有不同的答案。過去,人們老在議論的問題是,時間到底在大陸這一邊,還是在臺灣那一邊。其實,應該問一問時間對統有利,還是對獨有利。因為對統有利就是對大陸有利,而對獨有利不見得就是對臺灣有利。獨立甚至可能是臺灣的苦果。

  從最近的一系列事態發展來看,尤其是從陳水扁的舉動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有了,而且只有一個正確答案,那就是時間對統有利,對大陸有利;對獨不利,對陳水扁不利。原因很簡單,急於打破目前兩岸關係現狀的是陳水扁,是“臺獨”勢力,而非大陸。“臺獨”勢力急於拋出“公投”議題,急於激化島內族群矛盾,急於讓“統獨”議題發酵,為自己的競選服務。他們意識到時間不在自己那一邊,意識到越拖延對“去中國化”的目標越不利。

  “臺獨”牌已經失去效用

  “臺獨”勢力其實已經看到,隨著時間的推延,他們手中的牌越來越少,他們追求所謂獨立的藉口也越來越站不住腳。曾幾何時,“臺獨”勢力告誡臺灣人民,大陸很窮,統一之後臺灣人民要跟著大陸受苦、受連累,這就是“經濟牌”。但隨著大陸近些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步伐的擴大,兩岸經濟差距越來越小。大陸在走自我提升的路,臺灣經濟即使不算走下坡路,也只能勉強算個停滯不前。但如今全球化的時代,是不進則退的時代。所以,臺獨的“經濟牌”已經失效了。

  在“經濟牌”漸漸失去效用的時候,臺獨勢力又轉換藉口,打出了“民主牌”。客觀地講,這張牌目前還能得到島內不少人的認同,更能得到西方的認同。但隨著中國改革的逐漸深入,中國基層民主的不斷鋪展,這張牌也會漸漸失去效用。而且,西方已經在不斷增強對中國大陸的認同感,從認同經濟發展成就,到認同經濟體制,再到認同中國的社會制度。

  所謂形勢比人強。在“臺獨”勢力苦心孤詣于“去中國化”的島內政策的同時,臺灣事實上離大陸卻越來越近。越來越多的臺灣人到了大陸,帶回了與“臺獨”勢力的宣傳完全不同的大陸觀。越來越多的臺灣企業到大陸投資,根本不聽“臺獨”勢力的招呼。更重要的是,臺灣在經濟上已經離不開大陸了。到2002年,大陸已經取代美國成為臺灣最大的出口地,也成為吸引臺資最多的地區。“臺獨”勢力所謂的“南向”也好,“西進”也好,在資本自身的運作規律面前已經無力回天,已經束手無策。這種趨勢還在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的蒸蒸日上,臺灣要離開大陸越來越難。

  客觀講,沒有當年蔣經國時代打開的兩岸交流大門,臺灣經濟恐怕早就走上衰退的道路了。手中的牌漸漸滑落,讓臺獨勢力焦慮萬分。歷史的大勢難以阻擋,“臺獨”勢力不惜鋌而走險,加速“急獨”。所以,僅僅從“臺獨”勢力近期種種焦慮和孤注一擲的態勢來看,就可以斷定,即使在“臺獨”勢力眼中,也看到了時間對他們不利的殘酷現實。

  美國的政策和作用都在轉變

  近期的臺海局勢除了折射出兩岸關係的演變趨勢外,也折射出美國的一些變化,因為臺海局勢中歷來有個美國因素。美國的臺海政策發生了微妙變化,不是質變,而是個側重點的變化。美國對臺海局勢不戰、不統、不獨的基本底線沒有改變。

  過去,美國一直把側重點放在防止大陸對臺動武上,而近來,在陳水扁多次擺出要越雷池的態勢後,美國顯然已經把重點放在了防獨上,也就是防止臺獨勢力改變兩岸關係現狀上。這個變化從美國今年以來對島內公投議題的表態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為了防獨,美國甚至不惜放棄對自己有利的、長期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而多次向陳水扁當局發出強硬的信號。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作用也有了一些變化。過去是臺灣方面拉攏美國,希望把美國拉下水,而大陸方面在臺灣問題上一直杯葛美國,希望美國不要干涉中國內政。但從近期的情況看,大陸更多的是希望美國做出有利於統一的表態,希望美國明確表示反對臺獨。由此可見,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作用事實上在凸顯。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