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高雄縣人文鄉土風情介紹

  時間:2009-02-04 09:30    來源:台灣網     
 
 


  高雄縣位於臺灣西南部,東北邊涵蓋中央山脈,玉山山脈及阿里山山脈,北緣嘉南平原,西濱臺灣海峽,東南邊以高屏溪和屏東縣為界,地形由東北向西南延伸,東部山地高達3000公尺以上,向西漸低為丘陵,至海拔10公尺以下則呈現平原地形,由於地形和地質的變化造就了各種優美的地貌景觀,同時又因位屬亞熱帶氣候區,也孕育了複雜的動植物生態系統,不同的自然生態也造就了不同的族群文化。 

  福佬人文化


  福佬人亦稱河洛人,以閩南籍為主,根據一般史料推估,早在一六二四年荷蘭人據臺以前,打狗(原是平埔族馬卡道舊社所在,後為閩南人趨離,才成為閩南聚地)便已成為福佬漁民避風之地,其後陸續有大陸沿海居民移民形成小型漁港,是為高雄港哈瑪星,旗津一帶最早的開發地區,而較大規模的福佬移民,則是在明鄭時期至清乾隆末年之間,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來臺趨荷,于現今高雄地區設萬年縣治于興隆裏,掌理高雄及鳳山一帶的屯田事業。至乾隆以後福佬移民所建立的聚落,已逐漸向內陸山地散佈到羅漢內門裏(現今內門鄉)各地,並積極向東北部的東勢埔、木柵莊發展,同時已有餘力在當地發展文教,如沈光文創設的萃文書院(內門鄉),顯示其繁榮程度已與平地聚落接近。

  客家文化  

 

  美濃的客家人,大部分是由廣東及應州梅縣蕉嶺一帶遷徙來臺,據説美濃人的祖先早于西元一六八九年前後由濫濫莊溯上麟洛河,再沿隘寮溪下游到了武洛,但可惜此地易患水災,求生不易,因此居民四散。在此之際,武洛的右堆統領,林桂山、林豐山兩位鄉賢,探悉美濃一帶(原住民遊耕區)土地肥沃,是一個開墾的好地方,所以入殖此地。然而除了美濃外,在甲仙、六龜也有部分從高樹遷徙來此的客家人。在客家文化裏,客家人刻苦耐勞的美德,一直為眾人所稱頌與流傳,而客家的民俗工藝以及傳統的客家山歌,更是最具代表的客家文化。

  平埔族文化


  臺灣原住民民族在清朝以漢化與否為基準,被分為“熟蕃”與“生蕃”兩類,“熟蕃”即為平埔族,他們多半居住于山麓或濱海的平地。平埔族人主要以農耕、狩獵為主,平埔各族的風俗語言都相當的漢化,而目前在燕巢、田寮、內門、甲仙、六龜等地,都還有相當數量的隱性平埔族人,另外在內門、甲仙、六龜等地還保有公廨信仰。

  鄒族文化


  在臺灣十三族原住民中,鄒族可説是少數民族,總人口約六千余人,又分南鄒、北鄒,目前分佈于高雄縣那瑪夏鄉、桃源鄉的為南鄒四社群,操沙阿魯阿語,簡仔霧群分佈在高雄縣那瑪夏鄉,操卡那布語。鄒族早期以山地耕作為主要生産方式,兼以狩獵、捕魚及飼養家畜,農作物以小米、旱稻和甘薯為主。在傳統工藝方面,制陶及紡織均為女性工作,至於藤竹編籃等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魯凱族文化

  
  人口目前分佈于茂林鄉,稱為下三社魯凱族,和其他原住民一樣,魯凱族亦經過多次遷徙,現已分為茂林、萬山、多納三個村,然而三村的魯凱族語言都不相同,與屏東霧臺鄉的魯凱族語言也不相同,其社會制度採嚴格的貴族階級。魯凱族過去多以小米和芋頭為主食,現飲食皆已漢化,在祭典方面,以豐年祭最具代表。傳統工藝有陶器、編織,而石板屋則是魯凱族最具特色的建築。

 

  布農族文化


  人口主要分佈于那瑪夏、桃源鄉,是臺灣原住民族中居住地海拔最高的一族,由於重視米糧及農耕,其農事祭儀也特別繁複,因而發明出自己的行事歷和原始字畫,是臺灣原住民唯一擁有文字雛形的種族,在藝術方面則以享譽國際的“拔兮瀑布”祈禱小米豐收歌,也就是布農族的“八部合音”歌唱最具代表。祭典方面以打耳祭為最盛大,其意義在慶豐收,求吉祥,而每個月所舉辦的祭典分為狩獵、農事和生命禮儀三大類。

  排灣族文化


  是居住于臺灣南部的原住民,在高雄縣人口分佈于那瑪夏鄉和茂林鄉,居民都是由屏東一帶遷居而來。排灣族的社會分為貴族與平民階級,貴族與平民之間嚴禁通婚。排灣族主食以竽類為主,蕃薯、小米、米等為副食品。五年祭是排灣族最盛大的祖靈祭,每五年舉辦一次,由各貴族聯合舉行。在傳統工藝方面以木雕、陶壺、刺繡、石板屋為最著名。

  眷村文化


  于一九四九年隨國民黨遷臺的外省移民,其中大部分為軍人和軍眷,來臺後,當局為了感念這些戰士,特授予這些退除役官兵“榮譽國民”的榮銜(簡稱榮民)。目前榮民的居住地多集中于軍事設施附近的小區,統稱為眷村,而在高雄縣主要分佈于鳳山,岡山及大寮一帶,由於居民都為軍人及軍眷,早期的生活也都由政府照顧,與外界互動較少,所以小區的同構型很高,團結性也很強,而小區所經營的生活型態也都為自給自足的方式,與竹籬芭外的社會文化有很大的區隔,為臺灣特有的族群文化之一,稱之為眷村文化。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