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高雄捷運

  時間:2008-01-02 16:05    來源:台灣網     
 
 

高雄捷運

營運地區

高雄市高雄縣

服務種類

大眾捷運系統

營運時期

尚未通車
(紅線預定於2008年通車,橘線預定於200810月通車)

路線數

初期2條,規劃中4條(紅、橘線目前興建中,其餘未定;另有臨港輕軌

車站數

38

主要車站

美麗島站高雄車站左營站高雄國際機場站中央公園站

軌道標準

高運量:1,435毫米標準軌

營運單位

高雄捷運股份有限公司

特許經營

2001年-2037

總部

高雄市中安路1

重要人物

林文淵(董事長)

 

  高雄捷運,全稱為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一般簡稱為高捷,目前尚在興建中,通車後將成為臺灣第二個都會區捷運系統。預定於高雄市與高雄縣部份地區提供服務,計劃中的延伸路線亦涵蓋屏東縣部分地區;此外也獨立發行稱為一卡通的電子票證。

  路線

  

  路線的興建與未來通車後的營運,皆由以BOT模式組成的高雄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負責(興建、營運特許期限共36年);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則負責路線規劃與興建監督。

  整個捷運系統依路線建造型式,可分為高架、地下、平面三種路段。高架段約佔所有捷運路線的24%,地下段則佔75%,平面段約佔1%。初期將形成十字型路網的紅線與橘線,交會于美麗島站,皆為高運量鋼軌系統,目前正在興建中。

  紅、橘兩線全線通車時程原本預定為2007年10月30日,但由於施工過程中,橘線文化中心站與西子灣站周圍發生坍塌事故,加上勞力與資金不足,導致工程延宕,橘線延後至2008年10月30日通車,紅線則于2007年9月10日-2007年9月11日進行小港—三多商圈站段的初勘。預定於2008年1月-2月進行R9中央公園站以北之路段初勘與紅線全線履勘,且于2008年通車。(2006年11月、12月,紅線小港—三多商圈站段開放團體報名參與動態體驗);另有臨港輕軌(即將進入細部設計階段)、紅、橘兩線延伸段與藍、棕、黃、綠線正在規劃中。

  除了紅線、橘線與其規劃中的延伸線,將採用鋼輪重軌系統外,其餘後續規劃路線目前傾向採用輕軌系統。

  工程進度
  

  截至2007年11月底止,總累計實際進度96.37%。
  

  服務概況


 

  營運時間預定為6:00-24:00。營運初期尖峰時段班距約6分鐘,離峰約10分鐘。到了2010年,紅線尖峰時段班距約3.5分鐘,離峰時段約10分鐘;橘線尖峰時段約4分鐘,離峰時段約10分鐘;運量每日約20-30萬人次。

  營運初期將以3節車廂(每節車廂長21.9公尺,寬3.1公尺,高3.6公尺)為一組的電聯車進行營運,未來將視運量增長情形決定是否改採6節車廂為一組。車站月臺基本長度約132公尺;除了紅線北段的高架車站與平面的橘線大寮站外,其餘的地下車站都將裝設全罩式月臺幕門。

  初期路網紅、橘兩線服務地區如下(未來將隨路網擴張而陸續增加):

  高雄市:紅線小港站—橋頭火車站段通車時→全市11區僅鹽埕區、旗津區無捷運路線行經
    紅、橘兩線全部通車後→全市11區僅旗津區無捷運路線行經
  高雄縣:紅線小港站—橋頭火車站段通車時→鳳山市(注)、橋頭鄉
    紅、橘兩線全部通車後→鳳山市、橋頭鄉、岡山鎮、大寮鄉
  (注:紅線小港站—橋頭火車站段通車時,雖然並無直接設于鳳山市內的車站出入口,但前鎮高中站出入口接近五甲地區,亦服務鳳山市)

  票證

  

  未來預定發行三種票證:非接觸式IC智慧卡(儲值票)、IC代幣(單程票)與紙票(團體票)。IC智慧卡部分,捷運公司將自行發行一卡通(I Pass);一卡通將與南臺灣其他大眾交通工具間長期共通使用的非接觸式IC智慧卡Taiwan Money卡共用。(惟Taiwan Money卡僅在各車站2處公務門設置驗票機,使用Taiwan Money卡僅能從公務門進出。)外地旅客若選擇購買一日卡,可于首次進入車站當日不限里程、次數搭乘捷運或接駁公交車。

  自動收費設備
  

  裝設于紅線、橘線各站的自動收費設備由日本奧姆龍等公司製造。驗票閘門採用自動感應伸縮式擋板,平均每分鐘可供12-45人以上通過,寬度設計上以利於行動不便者與攜帶大件行李的乘客進出為原則;規格方面亦符合交通部“電子票證系統之多功能卡片規劃書”(第二版)規範。單程票自動售票機皆以觸控式螢幕供乘客操作,部份售票機基於操作上的便利考慮,亦降低觸控式螢幕的高度。

  票價區間
  

  高雄捷運公司已提出票價區間方案,不過目前尚未經高雄市政府票價審議委員會通過。

  距離  公里  點3   3-5   5-8   8-11   11-14   14-17   17-20     20-24  點24
  票價  新台幣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歷史

  

  規劃歷程

  1979年,高雄市于改制為“直轄市”,不久後即出現以高雄市為中心,興建大眾捷運系統的提議。當時由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劃科(今都市發展局)負責,初期委託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今運輸研究所)研擬《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長期發展建議路網》方案,規劃U1、U2、U3、U4四條路線。之後受託從事研究的交通大學也提出《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發展計劃與市區鐵路改善方案之配合規劃》,將運委會的計劃內容略作修正。另外還有美國國務院透過美國在臺協會資助之顧問團所進行的中運量捷運系統規劃。不過由於預算或經費有限,加上當時多數意見認為既有道路系統已足夠負擔交通流量,對捷運的需求不高,因此上述規劃案皆未能進入具體執行階段。

  1987年1月,高雄捷運發展計劃首次送交“行政院”備查。次年,市政府發出公告,公開徵求《高雄都會區大眾運輸系統調查、分析、改善及捷運系統可行性研究規劃》服務建議書,經評選後決定由美國路易斯伯格國際工程顧問公司(Louis Berger International Inc.)承辦。該公司所提出的規劃案包括紅線、橘線、藍線與棕線,總長為77.7公里。其中紅線(橋頭—臨海工業區)與橘線(中山大學—鳳山黃埔公園)于1991年1月25日經“行政院”核定為第一期第一階段辦理項目。1994年,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成立,除了準備進行捷運興建工作外,亦逐步修正路線。

  從政府興建到BOT
  1995年3月,由於市議員對於以鉅額經費興建捷運的必要性,多抱持懷疑態度,高雄市議會審查捷運局預算時,在二讀程式中刪除了人事、行政等業務費用以外的全部預算。由於市政府並未對此提出復議,原本以傳統發包方式進行的捷運細部規劃、興建準備工作因此陷入停滯狀態。同年7月,高雄捷運工程監督委員會成立;9月底並於市議會舉行高雄市捷運工程聽證會,會中針對以民間參與方式(主要為BT模式與BOT模式)辦理興建工程的可行性即已有所討論。此外亦曾出現橘線由政府興建,紅線以BT模式(民間興建後移交給政府)辦理的提議。

  直到1998年6月,“行政院”發函指示:高雄捷運的興建方式“請儘量以BOT方式辦理為宜”,相關事務的變更亦得到市議會同意後。捷運局才得以于1999年2月1日依據《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與其他相關法規發出公告,正式展開徵求“民間參與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紅、橘線路網建設案”招商工作,並設置甄審委員會。投標團隊包括燁隆集團與法國阿爾斯通為首的高捷運輸企業聯盟,中國鋼鐵與德國西門子為首的高雄捷運公司籌備處,以及宏總建設與加拿大龐巴迪公司為首的港都捷運公司籌備處。5月10日,高雄捷運公司團隊取得優先議約權,次年底完成公司設立登記,並於2001年1月12日與市政府簽訂興建營運合約以及開發合約。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