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高雄運河的産生——由河到渠

  時間:2008-01-03 10:28    來源:高雄地理     
 
 

 

  日本在一八九五年從打狗港進佔高雄後,帶來愛河生態、人文上巨大的變遷。隨著一九二四年高雄設市,愛河從原初的自然意象轉化為新都會中的人工河渠。尤其以水泥造市造港的過程中,愛河也一起被改造,形成目前愛河文化關係的雛型。當代市民對愛河的集體記憶中的文化圖像:電燈、欄杆、鐵鏈、公園、橋梁、堤岸,以及周邊的建築群莫不形成於此期,在鹽埕的酒家文化也影咨到後期的發展。愛河此時有了正式的名稱──高雄運河。日據時間,正是高雄運河産生的時期。

  追源溯流,日本將愛河由自然川改造為人工渠的關鍵,來自它從明治維新以後的都市發展與思考。在《江戶大繪圖》可以看出江戶時代是以河流溝渠為主,劃分江戶的都市空間,象徵江戶原是水的都市,而東京在明治政府推行文明開化政策之下逐漸變成了陸的都市。江戶變為東京的種種現象,也經由日本佔領打狗,而發展到打狗來。打狗變為高雄的歷程也有點近似其蛻變,高雄運河的形成與之有關。永井荷風曾經批判江戶到東京的歷程中,所失去的便是水的意識。這樣的批評用在日據時代高雄也很恰當。在當代的都市觀下改造的高雄運河雖然戰後曾因移民局種種因素形成愛河的“浪漫時期”。但衰敗的因子已在此時種下,造成七十年代愛河形成“黑河時期”。人文與自然生態的污染,正是江戶時代到東京時代的隅田川惡化的翻版。

  首先斬斷愛河一條手臂的是在日據時代初期明治末年間,因構築通往打狗港鐵道(今高雄港鐵路局),將壽山下的愛河下游的大支流改為地下溝渠,成為今日大溝頂底下不見天日的暗流。接著在一九零八年由淺野總一郎主導,山形要助設計的打狗港第一期築港計劃,將愛河以西的土地約170萬平方公尺,劃為打狗市區計劃區域,愛河的下游已在地圖上,被著手設計成一條人工河渠。一九二一年愛河東區的前金、苓雅寮的一部分也被納入都市計劃,愛河兩岸的規劃成為一體。主導改造的單位是打狗整地株式會社,港、市、河一體整型。昭和初期,高雄設市後,文獻上,由打狗改稱為高雄川,且被列入高雄港建設六項大計劃之一。隨著市區的發展,一九二四年高雄設市,並進行二-三期都市計劃,愛河正在二-三期計劃的分界線。愛河下游三角洲的鹽埕在此時被廢止,改為新棋盤街道與碼頭。主要關鍵,打狗港在一九一八年已發展到一億元貿易額,其中主要貨物正是砂糖,佔六千八百六十四萬元,計總貿易額的百分之六十六以上。糖業正是高雄日據時間的經濟大動脈。當時臺灣各港亦有輸出糖品,但以一九一七年為例,打狗達到14932578元,基隆港只有842438元,安平港則僅有189元,打狗港遙遙領先各港。可以説:糖的貿易奠定了打狗港與其他各港消長的大勢。所以為了糖米出口大宗的利益,因此犧牲原佔稅收三分之一的瀨南鹽場。改造愛河三角洲—鹽埕的鹽分地帶為商業大港市。一甜一鹹、一起一落,是日據時期高雄經濟上最大的蛻變。此一蛻變也改造愛河三角洲的景觀,從鹽田變為新興的街道。主導人物除了日本人外,臺灣本地人是陳中和、林迦、胡知頭等知名人士。

  正如東京的隅田川,大眾文化(含酒家)與銀座也在此一三角洲地帶發展,同一套生活模式從東京移植到此地。打狗到高雄的蛻變,主要在此一三角洲地帶發生。愛河下游由自然川蛻變為人工渠道與新式都會聚落,是其人文上最大的變化。

  由於下水道與主水道竣滯,施工未完成。原本不易氾濫的愛河在大雨後竟有水災的記錄,且水深及膝,日人乃加強排水措施。由於定位於運河的功能,運輸的工貝也由風帆時期的戎克船、竹筏變為機械動力的汽船,愛河由自然川時期農、漁、鹽、商的交通河川變為工業運輸的渠道,種下日後污染之源。

  下游兩岸由於電力公司的設計,路燈的裝設,巴洛克式欄幹與鐵鏈的建築,加上堤岸,沿河道路、公園,橋梁(川田橋、高雄橋、大橋以及二座設計中的橋梁)以及其後高雄高峰期所建造的青年會館、高雄州廳、高雄市役所等建築群的設置,形成日據時期愛河下游主要的景觀。愛河的美麗吸引高雄以其為政治、經濟、社會的心臟。這一切的建築風格全由日人的建築師,建築組合與土木金融公司主導。愛河的空間機能,與圖像的雛型已在此期成型。

  戰爭期間,愛河下游沿岸已形成州、市政府的心臟地帶,因此成為美機轟炸的主要目標。曾經精準的炸中今日中正橋以及愛河畔的州政府(今法院)西廂。戰後曾為攝影家蔡高明所拍攝紀錄下來,成為難得一見的愛河攝影史料。美機的轟炸代表外來族群對此一愛河場域,不論象徵性或實質上的挑戰,愛河不僅由自然川變為人工渠,也成為政經人文圖像的象徵空間,一切的衝突或塑造,都在此空間發生。(何慧怡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