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高雄市傳統産業的發展

  時間:2008-01-03 14:38    來源:台灣網     
 
 

 

  高雄市的傳統産業主要是以農業、鹽業、和漁業為主。

 

  (一) 農業的發展

  早在距今約四百年前(西元一六二四年),打狗地區已經有漢人及耕牛在此耕種。那時,荷蘭人登陸大員地區(今日臺南市),企圖以臺灣作為國際貿易的轉運站,因此荷蘭人招募漢人來臺開墾,主要生産甘蔗、稻米來供應外銷。到了西元一六六二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之後,即實施軍屯,頒布開墾方法,不但在後勁、前鋒、右昌、左營、前鎮一帶屯墾駐守,並在左營建城設立萬年縣治,用來管理南臺灣,這是高雄開發史上的重要一頁。

  到了清朝道光十七年,曹謹出任鳳山縣令,大興水利興築大埤湖(今大貝湖)、蓮池潭等水利設施。不但大大改善大高雄地區農民的生計,更使打狗四週平原成為漁米之鄉,遂有“金鳳山,銀諸羅”之稱。

  高雄市位於臺灣的南端,位於低緯度帶,夏季長達八個月,春秋兩季短,冬季並不明顯,全年均可生長作物。再加上為平原地形,地形平坦低濕,所以非常適合農耕。但是近年來農業人口與耕地面積已經日漸縮減,目前農業人口約為百分之四,耕地面積只佔全市土地面積的百分之十一點四,主要分佈于楠梓、小港區,種植最多的仍以稻米為主。

  (二)鹽業的發展 
 

  早在漢人來臺以前,平埔族就已經會利用大鍋來煮海水以取得鹽。而漢人最早在臺灣制鹽,則是在鄭成功時代。當時的參軍陳永華派人利用臺灣西南沿海地區地勢平坦、日照充足的優點,教導人民利用日曬法來制鹽,並在打狗山下開闢鹽田,自此打狗才有鹽業的發展。不但如此,鹽可説是打狗重要的物産,鹽埕的鹽餉是清朝鳳山縣的重要稅收(佔三分之一強),掌握著鳳山縣政的經濟命脈。
 

  清朝在鹽埕成立瀨南鹽場,俗稱打狗鹽場,為全臺四大鹽場之一。乾隆年間又增辟瀨東、瀨西二場,到了一八九一年打狗、苓雅兩處鹽田面積已達到八十一甲,産量佔全臺第一,由此可見其重要性。

 

   直到後來日據時期,日本人計劃興築打狗港,除了填築哈瑪星作為市街用地之外,並且利用浚深港灣的泥沙,填築沿岸附近的鹽田以建造第二個新市街地,造就了今天的鹽埕區,鹽埕的這個地名就是由此而來。 
 

  (三)漁業的發展

  自古以來,打狗盛産烏魚,是珍貴美味的漁産。每年農曆冬至前後,烏魚群洄遊南下到打狗海域,吸引大陸漁民蜂擁而至。除此之外,打狗位於臺灣南部主要漁場之中心,自明朝末年(一六二○年代)以後已經是閩南漁戶的漁場,那時打狗即為漁業重鎮。

  清代,打狗地區的漁業集中在旗後及苓仔寮,旗後為最早開發之處,而漁民也漸由季節性移動而最後終於在高雄定居下來。如康熙三十年,福建人徐阿華等人返鄉後攜家帶眷入墾聚居,成為高雄市開發之先驅。 
 

  臺灣地區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高雄市一向為最大的漁業重鎮,漁獲量佔全臺的四分之一強。本市的漁業活動主要分為:遠洋漁業,以前鎮漁港為最大基地;近海漁業,主要分部于旗後、廣山和小港漁港;沿岸漁業,目前最少,已漸趨沒落;養殖漁業:以援中港地區為主。上述四種漁業活動中,以遠洋漁業的漁獲量最多。鮪魚、旗魚、虱目魚、蝦、貝類等,都是高雄市民經常可吃到的海鮮。

  高雄市所轄漁港有,前鎮漁港、鼓山漁港、旗後漁港、旗津漁港、中興漁港、大汕頭漁港、上竹裏漁港、中洲漁港、小港第十船渠漁港、小港漁港等多處。位於南臺灣的高雄市,因為具有發展港灣的天然地理條件,非常有利於漁業發展,目前擁有三千余艘漁船、漁筏,漁船總噸數約佔臺灣地區漁船總噸位的三分之二,漁産量約佔臺灣地區海洋漁業生産量的三分之二,由此可知高雄市漁業對臺灣地區佔有極具重要的地位。

  (四)糖業的發展 
 

  另外,農業中的甘蔗生産,實在是佔舉足輕重的地位。甘蔗為熱帶作物,適合栽種于臺灣南部。早在荷蘭佔領時期,臺灣蔗糖已經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主要銷售到日本。鄭成功治臺時期,政府鼓勵人民種植甘蔗,蔗糖更成為與英國、日本貿易的主要商品。清朝時蔗糖則是臺灣南部的主要出口商品。


 

  同治七年至光緒二十年間,百分之九十九的臺灣蔗糖由打狗港輸出。由於打狗一帶蔗糖産量的激增,以及安平港的泥沙淤積,使得打狗港的貿易來往大增,不但造就不少糖業大亨,如陳福謙、陳中和等人都是由糖業發跡,進而也造就不少新興的貿易。 
 

  後來日本將臺灣收為殖民地以後,便大量的從臺灣進口糖、米以及水果等。由於高雄港腹地糖産豐富,再加上日本龐大的需求量,使高雄港成為臺灣最大的蔗糖出口港。根據日據時期的調查,高雄對日本出口的物品之中,主要包括蔗糖、稻米、酒精(制糖的副産品,主要供給燃料與化學工業)、香蕉、木材與鳳梨等。其中蔗糖佔最多數,稻米第二。蔗糖在貿易上的獨佔性與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