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高雄市經濟概況

  時間:2007-12-27 17:14    來源:台灣網     
 
 

 

  高雄市的第一産業主要為漁業與農業。漁業據點主要分佈于旗津區、鼓山區、前鎮區與小港區,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前鎮漁港;農業地帶則多分佈于市區邊緣,例如楠梓區與小港區;鼓山區與苓雅區也有一些零散的農地,但是近年來已經隨著都市發展而逐漸消失。第二産業方面則兼有重工業與製造業,工業地帶大多位於楠梓區、前鎮區與小港區,包括楠梓加工出口區、高雄煉油廠、中島加工出口區與臨海工業區,其中臨海工業區為中國鋼鐵與臺灣國際造船的核心事業據點;高雄煉油廠則為臺灣中油最大的生産基地。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第三産業集中于鹽埕區、前金區、新興區、苓雅區與三民區,部份區塊有朝著商圈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此外也沿著高雄港第一港口東側的廊帶規劃了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

  行業街

  高雄市的商業活動當中,有不少商家分門別類集中于某一條道路及週邊地帶的現象,形成特殊商業街道景象,例如興中路的花卉街、中正路的銀行街與婚紗街、建國路的電腦街、大連街的皮鞋街、新興路的五金街、青年路的傢具街、長明街的成衣街等等。有些專業街已經隨著市場與消費型態的改變而逐漸沒落,或是不再像過去一般集中;不過也有變得更為繁榮,分佈範圍亦略有擴張的案例。

  勞動力狀況

  到2006年3月底為止,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120萬6千人,勞動力有67萬5千人,就業者有64萬6千人,失業者2萬9千人,非勞動力53萬1千人;勞動力參與率56.0%;失業率4.2%。

  外籍勞工

  1980年代末期,臺灣的勞力密集産業面臨升級與轉型的壓力,許多加工出口區的廠商撤資、關廠或遷廠至能夠大量提供廉價勞動力的地區。繼續留在臺灣的廠商則開始引進外籍勞工,替代島內勞工從事需要耗費大量勞力的工作。鄰近楠梓加工區的後勁,即因此而呈現出外勞國際村的風貌,形成特殊的聚落型態。到2006年3月底為止,高雄市約有4千2百名外國專業人員(所謂的白領外勞);而所謂的藍領外勞則約有1萬6千人。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