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高雄市:派系興衰無常,政治版圖重劃

  時間:2008-02-28 15:16    來源:中國網     
 
 

 

  高雄市是臺灣第二大都市,也是“行政院”轄市,更是世界著名港口,有臺灣“港都”之稱,是南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積153.6平方公里,人口149.4萬人(2001年底)。下轄11個區,其中鹽埕、前金、新興、苓雅、前鎮、旗津、鼓山為市區;三民、左營、楠梓、小港為郊區。

 
  高雄市是臺灣重化工業城市,主要工業門類包括造船、鋼鐵、石油化學、塑膠、紡織、食品、電子等,主要分佈在前鎮、小港、鼓山、楠梓、左營與三民等區。産業工人比例較大,與臺北市以中産階級為主的社會結構有較大區別。

  高雄市已從早期的一個濱海漁村發展成為140多萬人口的大都會,土生地長的高雄人只佔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是從周圍縣市移入,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從而在高雄市的政壇上長期存在當地家族政治勢力與外來不同政治派系之間的既聯合又鬥爭格局。

  光復初期,本地派、澎湖派與臺南派三大力量主導高雄政壇;後有屏東、嘉義與雲林等同鄉會的崛起;90年代更有燁隆、燁興、燁輝與宏總等企業集團背景的地方勢力出現,各政治勢力爭取政治資源與權力的競爭日趨激烈。本地派曾以高雄陳家(陳啟川、陳啟清、陳田錨)、王家(王玉雲家族)、朱家(早期為朱有福、現為朱安雄)等三大家族勢力最為龐大,但在政黨政治發展衝擊下,王家與朱家勢力逐漸衰落。屏東、嘉義、雲林等外地同鄉會在高雄政壇逐漸失去政治影響力量。高雄市政治版圖進入以政黨主導競爭的新時期。

  一、地方派系與地方政治勢力概況

  高雄市地方派可分為地域性地方派系與家族式地方派系。

  (一)地域性地方派系

  典型的移民社會特徵,造成高雄市以移民原鄉為主體的地域性同鄉勢力派系。這些同鄉地方派系主要有臺南派、澎湖派、嘉義派、屏東派等。

  1、臺南派。

 

  高雄市臺南派,是由臺南縣市移民高雄市形成的一股政治力量,依同鄉會為聯絡基礎。最初領導人為吳鐘靈、陳武璋、楊金虎等。吳鐘靈是臺南派的精神領袖,曾任第九屆高雄市議長;楊金虎曾任高雄市長。其他臺南派成員在歷屆“國民代表大會”、“立法院”、“監察院”與市議會中佔有相當席次,曾有20多位“中央”及地方民意代表。特別是,臺南派在最基層的里長一級佔有重要地位,最多時佔全市里長數的五分之一,90年代後期仍有70余人。目前臺南派重要人物包括王文正、王文玉、王清波、吳耀庭、洪茂俊(前市議會國民黨黨團副書記)、洪俊德、洪照男、陳哲男、李登木、林宏宗、朱星羽與李復興等人,涉及多個政黨屬性。

  臺南派區域性聯合獨佔事業包括臺南縣新營市農會、高雄市第一(二、五)信用合作社、臺灣省合作社聯合社、高雄市汽車客運公司、臺南區中小企業銀行等,投資經營的企業更多,包括宏總集團、宏聯證券、宏華證券、曾文酒店、皇家廣場(菲律賓)、濟業電子、遠東工程公司、大德漁業、尖美建設、天利證券、巨名電子、元統證券、電鍍公司、混凝土公司、仁富建設,漢森鐵板燒烤、應揚期貨、嘉麗證券、豐銀證券、康和營造、康和建設、國揚建設、中國城酒店、士林電機、臺灣水泥、臺灣玻璃工業、永豐余造紙、中華紙漿等企業。

  民進黨勢力興起後,臺南派同鄉觀念與黨派利益發生一定的衝突。國民黨與民進黨均有臺南同鄉,在兩大黨均有人參選而必須選擇其一的情況下,臺南同鄉勢力就面臨兩難選擇,經常出現分裂。在1992年“立法委員”選舉中,被國民黨開除的陳哲男依靠同鄉勢力當選,後成為民進黨的要員。在1995年“立法委員”選舉中,臺南同鄉會當選派全力支援國民黨候選人,結果全部落選;而民進黨提名者與無黨籍者當選,顯示同鄉情結有被政黨意識取代的趨勢。

  2、澎湖派

  澎湖派的創始領導人為謝掙強與黃堯。澎湖派興起最早,在高雄市省轄市時代的六屆省議員選舉中,第一屆兩席、第二及三屆各三席的高雄市省議員名額都由澎湖派包辦。第一屆與第二屆民選市長,均由澎湖派的謝掙強當選。1972年第七屆市長選舉,謝掙強與王玉雲展開競選,因澎湖派內部失和,謝掙強失敗,澎湖派勢力開始下降。老一輩澎湖派公職人員有前議員洪福緣與前“國大代表”許仲川,且已淡出政治圈。目前重要澎湖派政壇人物包括陳光復(前“立法委員”)、陳江章(企業家)、林炳坤、鄭光傳、謝有用、洪福緣、許嘉生、許仲川等。

  澎湖派獨佔經濟為高雄市第五及第十信用合作社、高雄區漁會、高雄市三民區合作社、臺灣省合作社與華南銀行等;投資經營的企業主要有新百王證券、聯雍電子秤公司、南和遊覽汽車、新海邊餐廳、皇品餐廳、大華公司、裕隆汽車製造、國寶大飯店與中國電器公司及代書事業、房地産業、養殖業、中藥房、建設公司等。陳江章主導的東南水泥公司被認為是澎湖派的重鎮。陳江章去世後,由第二代的陳敏賢接班。

  3、嘉義派

  嘉義派是高雄市較晚興起的政治勢力,其代表人物是民進黨主要領導人之一的張俊雄、國民黨籍前“立法委員”郭金生、民進黨籍新一屆“立法委員”郭玟成、市議員蔡慶源和前“國大代表”劉孟昌等。嘉義同鄉會本來未介入政治活動,但在張俊雄的努力運作下,通過選舉形成一股嘉義政治力量。隨後,嘉義同鄉積極支援高雄市各黨派的政治人物,因而在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的張俊雄與國民黨的郭金生雙雙當選。據估計,目前,嘉義同鄉會的選票有10多萬張,仍是一股重要勢力。2002年,前嘉義市長張博雅參選高雄市長,一個重要基礎就是依靠嘉義同鄉會的支援,但在選舉中大敗,説明沒有政黨支援,僅靠同鄉會是無法在重大單一選舉中取勝的。

  嘉義派在高雄市聯合獨佔經濟有高雄市第十信用社、高雄區中小企業銀行與高雄市企業銀行等。投資經營的企業有民主電視臺、城中城證券、碧井工程公司、東和鋼鐵企業與臺灣農林公司及餐飲娛樂事業等。

  4、屏東派

  屏東派已成昨日黃花。為重振旗鼓,屏東會館于90年代後期成立,但要在高雄市政壇打開局面並不容易。

  (二)本地家族式地方派系

  高雄市另一地方派系是以家族為核心,更準確地講應為家族經濟與政治勢力。在高雄市政壇曾經最有實力與影響的是陳田錨家族、王玉雲家族與朱有福(朱安雄)家族。但經過時代的變遷與政治環境的變化,家族勢力也在重組,一些家族勢力在衰落,一些家族在興起。就目前而言,對地方政局較具影響的重要家族包括陳田錨家族、王玉雲家族、朱安雄家族、黃啟川家族等。

  1、陳田錨家族

  這是一個延續百年曆史的臺灣政商大家族。自第一代陳中和起,到第二代陳啟清與陳啟川,再到第三代陳田錨,直到第四代陳建平,歷經百年,仍是臺灣特別是南臺灣最具實力的大家族,家産豐厚,事業眾多,在高雄市地方頗具影響力。

  臺灣光復後,陳家的“啟”字輩曾多人從政,但後來大多未致力於在政壇繼續尋求發展,而是將目標放在商界,只有陳啟清與陳啟川兄弟活躍于政商兩界。

  陳啟清在商界與仕途上創下多個“高雄市第一”的紀錄:他是高雄市第一屆商會理事長;高雄市第一屆參議會議員(即市議會前身);高雄市第一位制憲“國大代表”,前往南京參與制憲工作;于1947年第一個出任臺灣省政府委員的高雄市縣議員,此後連任8年。同時,陳啟清還曾任臺灣省商業聯合會理事長與“中華民國商業總會理事長”、第一商業銀行董事長、可口可樂公司董事長、中國信託公司常務董事、臺泥公司副董事長等職,在政壇、商界輝煌一時。

  臺灣光復後,陳啟川以改過去不問世事的作風,開始進入政界發展。1945年12月月28日,臺灣省行政公署頒布“通令“,要求各縣市政府在1946年4月15日以前成立縣市參議會,並同時由縣市參議會選舉省參議員。陳家的陳啟清與陳啟川均進入市參議會。國民黨蔣介石政權退臺後不久,陳啟川出任高雄市人民保障委員會主任委員,開始進入政界,後曾連任兩屆高雄市長。後來,陳啟川先後被聘擔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省政府顧問等職。此後,陳家氏家族,大多在商界發展,或移民海外,只有陳啟清長子陳田錨長期在政界發展。

  陳田錨,1928年4月16日出生於高雄市,娶黃淑惠為妻,育有二子一女。他自日本近畿大學商經學部經營科畢業後,在家族企業任職,曾先後擔任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監事主席、私立三信高級商業職業學校董事長、臺灣水泥鼓山製品廠廠長、第一商業銀行常務董事、光和建設開發公司總經理及董事長、欣商瓦斯公司董事長等職。1958年,陣田錨當選第四屆市議員進入政屆發展,後又于1961年、1964年、1968年分別當選第五、六、七屆市議員,其中出任第六屆副議長與第七屆議長。1974年4月底任滿後,陳田錨一度棄政從商,又回家經營企業。1979年,高雄市升格“院轄市”後,陳田錨在國民黨高層的力邀下重返政壇,當選市議員,進而當選市議會議長,直到1998年自動放棄參選,創下任臺灣縣市議會議長時間最久的歷史,顯示了其在高雄市政壇的重要地位。

  1988年7月國民黨召開十三屆一中全會,陳田錨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這是高雄人第一次進入國民黨最高決策層─中央常務委員會。此後,直到1996年國民黨十四屆四中全會,他繼續當選為國民黨中常委,是臺灣唯一由李登輝欽定的地方議會代表,即內定名額,而不必通過中央委員會選舉産生,他也是唯一來自來高雄市的中常委,可見陳田錨在政壇具有重要地位。

  陳田錨次子陳建平是陳家新一代有影響的人物。陳建平,1960年4月8日出生,留學美國,獲加州州立大學財務管理碩士。1991年6月,他從美返臺,即任大眾銀行總經理助理。自參加國民黨第12期“工商建研會”開始,就積極結交南北各路的新生代企業家,建立廣泛的關係。1992年,他出馬競選“立法委員”,並在家族勢力的協助下順利當選,並一度出任“立法院”國民黨黨團副書記。1995年,陳建平卻放棄參選第三屆“立法委員”一職,專心於在商界發展,同年出任大眾商業銀行董事及大眾票券金融公司總經理,並以大眾票券公司經營者的身份,當選為臺北市第一屆票券公會理事長,將家族事業從南部擴展到北部。陳建平雖離開政壇,但在政商兩界建立了廣泛的關係。這也顯示陳家第四代已改變策略,有脫離政界向商界發展的趨勢。

  目前,陳家可以説完全退出政壇。不過,陳氏家族與各黨派關係頗佳,家族經濟實力雄厚,政商關係廣泛,在高雄市仍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2、王氏家族

  以王玉雲為代表的王氏家族,祖籍臺南縣,出身高雄縣,在高雄市發跡,逐漸發展成為高雄市有名的“政治世家”,但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王家勢力開始衰落。

  王玉雲家族父輩時代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漁民之家。王玉雲父親以捕魚為業,養家糊口,生活並不富裕。王父共生有兄弟五人,分別是王玉雲、王玉發、王慶順、王慶禾與王玉珍。其中老大王玉雲是王家在戰後發跡的核心人物。

  50年代初,王玉雲開始做鋼鐵生意。1956年12月,王玉雲與弟弟王玉發一起創設華榮鋼鐵工業公司,一方面經營拆船業,一方面將拆解下來的銅及鋼板進行加工。1969年7月,王玉雲再成立第一鋼鐵工業公司,生産銅錠、銅線為主;1970年,王氏兄弟又投資設立臺灣拆船企業公司,擴大拆船及鋼筋事業。兩年後,將華榮鋼鐵公司的廢船解體碼頭、軋鋼工廠併入臺灣拆船企業公司,改為專門經營電線電纜的公司。1982年,他將臺灣拆船企業公司併入新成立的瑞發鋼鐵公司、爾後又和第一鋼鐵公司合併,擴大經營範圍,同時創辦國際拆船業公司,此時王氏企業集團的煉銅量已躍居臺灣首位,有南臺灣“銅業王國”之稱。

  90年代後,王氏家族在擴大原有本業的基礎上,擴大經營範圍:在製造業方面,成立了華成光電、聯銘不銹鋼廠等;在金融證券方面,建立了中興銀行(王玉雲任董事長,長子王志雄任副董事長)、中興人壽、太平洋綜合證券公司、元富綜合證券(總經理為王志雄之妻陳秀允)、遠富證券投資信託等;在建築業方面,成立了翔弘建設公司等公司;在電信服務業業方面,成立了環球電訊網路服務公司;在娛樂方面,建立了闔家歡育樂公司等。另外華榮集團還有臺灣清艙公司、美達木業公司等。該集團各分子工廠主要分佈在高雄市、高雄縣,集團總部設于高雄市中正四路大樓。臺北分公司的決策系統也設在這裡,主要負責與政府機構業務之聯繫。如今,華榮集團是一個橫跨電線電纜、拆船、銀行證券、保險、報業、電信、娛樂等多方面的大財團,也是臺灣百大財團之一。

  王玉雲在企業經營上有了成就後,就進入政界發展。1957年,33歲的王玉雲投入高雄市第四屆市議員選舉,並以高票當選,從此進入政界,先後擔任市議會副議長、議長等職。10年議員生涯,王玉雲成為高雄獨居一方的政治人物,在地方政壇十分活躍。1973年,他當選高雄市長;1977年競選連任。1979年,高雄市升格為“院轄市”,王玉雲被委派為“院轄市長”。在9年市長任內,王玉雲不僅積極進行市政改革,而且在城市基礎建設方面取得可喜成績,確立了他在高雄市深厚的政治勢力。

  王玉雲從高雄市議會副議長、議長、臺灣省政府參議、中國國民黨高雄市黨部副主任委員,到第七、八屆市長及升格“院轄市”首任市長,縱橫政壇30年,是港都高雄的風雲人物。但樹大招風,不喜歡與大財團打交道及商人干政的蔣經國還是遏制了王玉雲在政壇的進一步發展。1987年4月,王玉雲被蔣經國破例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實際上是對王玉雲政治前途的“封殺”。1987年,王玉雲辭去“國營事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一職;次年,又辭去臺肥公司董事長一職,逐漸結束了王氏家族在臺灣政壇的黃金時代。但王家在高雄市仍建立了自己的政治根基,在警界、政界、商界與基層都匯集了一股重要力量,在地方仍具影響力。

  在1994年市長選舉中,以往相互較少來往的高雄市政壇八位老大(包括王派的王玉雲、臺南派吳鐘靈、朱家朱有福與朱安雄、澎湖派許仲川、前高雄區漁會理事長蔡定邦、市工會理事長周信男、市農會理事長蘭振源和“國大代表”律師湯阿根)以王玉雲為龍頭,聚會成立“在地人聯盟”,反對國民黨“中央”派人競選高雄市長,而是要求推出自己的高雄市長人選。

  這一行動很快促成國民黨中央提名一度猶豫的吳敦義參選高雄市長,陳田錨也表示再選市議長。同時,吳敦義夜訪王玉雲,要他簽名支援自己參選市長。隨後,李登輝選擇王玉雲擔任吳敦義的競選總部主任委員。據説,李登輝在對高雄地方重大政策決策作出決定前,都會事先請教陳田錨的意見;而涉及有關地方派系糾紛、爭執難解決的問題時,則找王玉雲出馬,足以反映王家在高雄市的勢力不減。最後,在1994年高雄市長選舉中,王家全力支援國民黨候選人吳敦義,並協議吳當選後讓王玉雲之子王志雄出任副市長一職,但事後落空,讓王玉雲大失所望,在舉行的記者會上,聲淚俱下痛罵吳敦義,對國民黨中央也表示了不滿。

  除了王玉雲的地位與影響力外,他的弟弟王玉珍也一度進入政界,于1986年以第二高票當選為增額“監察委員”。後來,他未再參選,退出政壇,致力於家族事業,但在高雄仍是知名人物。王玉雲的兩個兒子也曾進入政壇發展多年,長子王志雄與二子王世雄在1989年同時當選“立法委員”,王家聲望再一次達到高峰。90年代中期後,因家族事業發展不順及島內反黑金政治呼聲的高漲,王家逐漸退出政壇。

  民進黨上臺後,對與國民黨關係密切的王氏家族企業開刀,整頓中興銀行,王家勢力嚴重受挫。昔日在高雄市頗具影響力的王氏家族進一步衰落。

  3、朱氏家族

  高雄市朱家是90年代以前三大家族中經濟實力擴張最快的一支。80年代才自南高雄市郊區崛起的前鎮朱家,勢力擴充迅速,一度成為高雄市政壇不可忽視的大家族。其早期首要人物是朱有福,曾任省議員、高雄市副議長和“國大代表”。他的侄子朱安雄于1973年當選市議員開始進入政界,四年後再連任,1980年起再連任兩界“監察委員”,皆是以高雄市最高票當選;1993年再次當選市議員。他的妻子吳德美在任多年市議員後,于1983年當選增額“立法委員”,後連任多屆“立法委員”。

  90年代中期後,專注家族事業,朱氏家族逐漸淡出政壇,在政界的影響力下降。朱安雄與吳德美先後建立了朱家安鋒集團,積累了百億資産,1995年營業額達150億元新台幣。90年代末,其家族企業包括安鋒鋼鐵、振安鋼鐵、盛余鋼鐵、安鋒金士奇、中亞飛航(停業)、安統證券、鋒安金屬、安貿投資、振安建設、海裕食品、三誼企業、大高雄有線電視、群翔精密鑄造、臺灣貨櫃儲運、安統文化等公司與《環球日報》(已停業)等。

  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朱氏夫婦經營的安鋒鋼鐵負債達160億元,資金週轉不靈,申請重整,峰安金屬公司也由國民黨中央光華投資公司入主。朱氏家族事業受到重挫,政治影響力也大不如昔。目前除朱家只有朱安雄與堂弟朱文慶是市議員。在1998年市議會正、副議長選舉中,朱安雄試圖與王志雄合作,但國民黨當局考慮到與民進黨的競爭而被勸退,未能如願。在2002年高雄市議會選舉中,以無黨籍身份參贊的朱安雄與黨弟朱慶文又均告當選,而且朱安雄還當選市議會議長,然而卻引發賄選案,並涉及各黨派市議員,朱安雄吃上官司,可能對朱氏家族産生重大打擊。

  4、新興政治勢力黃啟川家族

  在1998年高雄市議會議長選舉中,連任五屆議員的黃啟川當選議長,標誌著黃氏家族政治勢力在港都的興起。

  黃氏家族也是一個家大業大的大家族。黃啟川祖父育有9子,父親黃清水為第九子,黃啟川也有9個兄弟,3個姐妹,堂兄弟就有50多個,家族之大可與高雄市第一家族陳家相媲美。

  黃家依靠土地發家致富,曾是高雄灣仔內的有名大地主,同是早期經營糧食生意。在都市化發展過程中,黃家因地目變更、土地增值而成為巨富,目前家族事業以建設與營造、證券、金融與電子業為主。黃啟川的侄子黃萬益經營弘揚建設,為高雄市建築業“21兄弟會”成員。家族營建事業由其大哥負責。目前,黃啟川是大眾綜合證券公司董事長,妻子侯彩鳳是矽統科公司董事。與第一家族陳田錨家族事業合作廣泛,投資陳氏家族的欣高石油天然氣、大眾商業銀行、大眾投資信託等。投資的其他事業包括恒上建設、光黎工程、協立開發、欣億開發、高雄第三信用合作社、世界先進及華泰電子等。

  黃氏家族在政界也有多年發展。黃啟川伯父黃正忠曾在50、60年代擔任高雄市議會議員。1977年,黃啟川以無黨籍身份當選為市議員,此後連任六屆市議員。1998年,在陳田錨支援下,黃啟川當選為市議會議長。他的妻子候彩鳳在政界發展較早,1976年被國民黨中央提名為候補中央委員,並擔任總工會常務理事,于1994年進一步躋身國民黨中常委,進入國民黨權力核心,直到2002年仍為國民黨中常委。

  黃啟川曾是無黨籍,後加入國民黨。他具有濃厚的陳派色彩,在事業上兩家合作廣泛。黃啟川勢力增強後,因選舉與利益之爭,逐漸與陳田錨家族漸行漸遠,成為一股新的政治勢力。在2002年高雄市長選舉中,黃啟川一直努力爭取黨內提名競選市長,但陳田錨堅決反對,國民黨在勝選的考量下,黃啟川未獲提名,黃甚感失望,決定在市長選後退出國民黨,對國民黨在高雄市的發展將是一大損失。黃啟川家族未來動向對地方政治與選舉會産何種影響,值得觀察。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