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臺海評論 透視“核四”風暴

臺海評論-駁李登輝及其“兩國論”

臺海評論-駁呂秀蓮“臺獨”論

首頁-專題-臺灣-臺海評論 駁呂秀蓮“臺獨”論
 
三女人為“臺獨”賣命
 
 
  來源:      日期:2001-04-10 14:36

    標榜“兩性共治”的臺灣新領導人上臺後,女性從政似乎成為一種政治時尚,“新內閣”中就有9名女性官居“部長”之職。島內民眾本以為,女性從政或許可以發揮其特有的“溫柔賢慧”的優勢,殊不知,“副總統”呂秀蓮、“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僑委會主委”張富美3名女性,一再大肆鼓吹“臺獨”,給處於僵持狀態的兩岸關係增添障礙。

  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蔡英文既受寵于李登輝,又被臺灣新領導人所重用,一上任就燒起“臺獨”五把火。

  蔡英文1956年生,臺北市人,無黨籍,至今仍單身。蔡家境富裕,她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又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法學博士學位,回臺灣後在東吳大學和臺灣政治大學法律系任教。臺灣媒體披露,她在東吳大學教書時,曾出過一份長達40頁的考卷,“嚇得學生目瞪口呆”。由於熟悉國際經濟事務,後來她成為資深談判代表,經常代表臺灣穿梭于亞太經合組織及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2月,她從臺灣政治大學借調出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

  蔡英文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從一名學者迅速成為“政治暴發戶”主要原因不是她有“經濟專長”,而是她極力為李登輝的“臺獨”言行出謀劃策。蔡先後被聘為“陸委會”、“國安會”等機構的諮詢委員。1998年10月,李登輝決定蔡英文隨同辜振甫率領的海基會代表團訪問祖國大陸,擔任發言人,她的名字自此開始躍上新聞版面。因其“臺獨”思想和言行符合李登輝的口味,蔡搖身成為參與李登輝炮製“兩國論”的核心人物。唐飛“組閣”時,因擔心惡化兩岸關係,本不願接受蔡英文“入閣”,但因李登輝的極力推薦和新領導人“尊李策略”的政治需要,蔡英文才得以成為“陸委會”的掌門人。

  島內輿論早就預測,由長期擔任李登輝幕僚的蔡英文主管兩岸事務,是李登輝分裂路線的延續。果不其然,蔡英文“新官上任五把火”:第一把火,否定一個中國原則。一方面,她極力替臭名昭著的“兩國論”辯護,稱“兩國論”只是在描述兩岸的現狀,未來臺灣可以不提“兩國論”,但不能否認這個現狀的存在;另一方面,她誣衊一個中國原則是“把戲和手段”,還和臺灣當局領導人異口同聲地否認兩岸兩會曾于1992年達成的“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第二把火,她不但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反而稱是否是中國人只是“個人選擇問題”,“是不是中國人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對臺灣這塊土地産生認同”等,這其實是蓄意淡化島內民眾的中華民族認同感,培植“臺灣民族認同”意識。第三把火,公開為“臺獨”張目。蔡英文于7月20日公開聲稱,“臺獨是臺灣人民對兩岸關係的選項之一”,這其實是打著“民主自由”的幌子,縱容、扶植“臺獨”。第四把火,極力拖延、阻撓臺灣同胞強烈要求的兩岸“三通”和各項交流。蔡強調,兩岸若要“三通”,大陸應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三通”必須符合“國家安全”。對於島內各界人士到祖國大陸訪問交流的活動,蔡也是千方百計加以破壞和阻撓,威脅訪問者要“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高雄市長、民進黨主席謝長廷與廈門市的“城市交流”計劃胎死腹中,與蔡英文的刻意打壓不無關係。第五把火,挾洋自重。蔡英文屢屢表示希望美國作為“促進者”,意即“第三者”,插手兩岸事務,其規劃的“未來大陸政策四大方向”之首就是所謂的“確保國家安全,維持亞太和平穩定”。

  由於蔡英文的“臺獨”分裂言論破壞了一個中國原則,島內輿論批評蔡的大陸政策是“不提‘兩國論’的‘兩國論’新架構”。針對蔡英文所言,“‘兩國論’就像飆車(賽車)一樣,要讓民眾知道兩岸政治定位的限度”,前“陸委會主委”蘇起毫不客氣地指出:“多少人要為‘兩國論’的飆車捏把汗啊!處理兩岸關係,國民黨沒有蠻幹的條件,新政府更沒有飆車的條件。”

  張富美留美三十多年,學位獲過一大堆,可就是對一個中國原則一無所知。

  本身曾是僑民的張富美,臺灣省雲林縣人,定居美國長達30多年,受西方思想影響較深。1961年從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張旅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多年,曾獲美國西北大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博士學位,還長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斯坦福大學等大學任教,甚至一度加入美國籍(後放棄)。

  張富美是島外“臺獨”言論的鼓吹者之一。她鼓吹“臺灣前途讓人民自由選擇”,要求臺灣當局接受“一中一台的事實”,以“中華民國”、“中華國(臺灣)”或“臺灣”名義申請重返聯合國。正因為其“臺獨”主張與民進黨和李登輝等不謀而合,張逐漸獲得賞識與重用。1991年3月,她被民進黨徵召為“僑選國代”,並擔任民進黨“國大黨團召集人”。1994年12月,她被時任臺北市長的新領導人拉進市府,協助其推動臺北市“城市外交工作”,撈取了一些政治資本。1999年,張又被李登輝提名為“監察委員”。島內獨派輿論吹捧張“清廉公正”,新領導人更是對其青睞有加,投桃報李,委任張掌管“僑委會”。

  如同呂秀蓮尚未登上權力寶座就四處捅婁子一樣,尚未走馬上任的張富美也因得意忘形捅了一個“大馬蜂窩”。5月2日,張接受《中國時報》採訪時要求僑民“一定要認同臺灣,走向世界”;宣稱未來的“僑務政策”將把“僑民”分為三等:第一等是拿“中華民國護照”、從臺灣出去的“新臺灣人”,第二等是曾在臺灣讀過書的“僑生”,第三等是“傳統的華僑、老僑”等具有華人血統者;海外僑民要區別對待,將優先照顧“新臺灣人”,行有餘力,才輪到第二類及第三類僑民。本來,海外華僑從血緣上而言都是中國人,而張富美刻意拋出“僑民等級論”,通過人為的等級劃分,在僑民中製造裂痕,達到為“實質臺獨”鋪路的目的。

  三名女“臺獨”為人固執,缺乏溫情,有“立委”甚至提議要為呂秀蓮“找個男朋友”。

  綜觀呂秀蓮、蔡英文、張富美等人的言行,不難發現她們的共同之處在於:否定一個中國原則;以“民主自由”、“公民自決”為口號,反對統一,追求“臺獨”;惟美國馬首是瞻。那麼,她們為什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呢?其實,仔細分析她們的生活經歷與環境就不難得出結論。

  首先,臺灣新領導人的縱容,無疑為這些“臺獨”分裂分子提供了“大顯身手”。

  的機會與舞臺。從穩定政局出發,新領導人雖改“明獨”為“暗獨”,但內心深處仍緊抱所謂“臺獨理想”不放。他不但沒有採取具體的緩和兩岸關係的舉措,反而挑選呂秀蓮、蔡英文、張富美這種有濃厚分裂國家理念的人擔當重要職務,明顯是新領導人自己搭臺,“閣員”們上演“臺獨”劇目。她們在政策上與新領導人亦步亦趨,其“臺獨”言行更與新領導人一脈相承,從而清晰地折射出臺灣新領導人“假緩和、真對抗”、“以拖求獨”、“以洋求獨”的真面目。

  其次,“媚美心結”在作怪。呂秀蓮不但深受“皇民化”影響,還有濃厚的“媚美心結”;張富美在美國定居的時間更長達30多年,甚至一度還加入美國籍;蔡英文是李登輝康奈爾大學的校友,受美國思想影響較深,對美國自然佩服得五體投地。在她們看來,在兩岸談判中拖美國下水,自然可以加速臺灣問題國際化。更主要的是,她們還錯估形勢,認為有美國為“臺獨”撐腰,“大陸不會、也不可能對臺動武”。

  第三,個性使然。呂秀蓮、蔡英文等人鑽進“臺獨”死衚同,與她們為人處事固執己見、缺乏溫情的個性是分不開的。對於呂秀蓮當選和就任以來的是是非非,臺灣新領導人也毫不避諱地表示:“很多問題在於性格,而非性別。”呂、蔡二人至今未婚。前些時候,島內“立委”認為呂秀蓮“火氣大,脾氣不好”,紛紛要求與呂秀蓮私交甚篤的張富美幫呂“介紹男朋友”。

  兩岸和平、國家統一,乃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如果這些“臺獨女將”不能懸崖勒馬,繼續背離中國人追求國家統一的意志,其下場是可以想見的。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