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臺海評論 透視“核四”風暴

臺海評論-駁李登輝及其“兩國論”

臺海評論-駁呂秀蓮“臺獨”論

首頁-專題-臺灣-臺海評論 駁呂秀蓮“臺獨”論
 
駁呂秀蓮的“臺獨”謬論
 
 
  來源:      日期:2001-04-10 14:36

    4月2日,呂秀蓮在接受香港有線電視臺採訪時説,臺灣問題的形成,是由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統治集團退居臺灣,現在國民黨下臺了,國共恩怨已了,臺灣就應該“獨立”,“臺灣人是國共內戰的替罪羔羊”。她還用“遠親近鄰”的説法來形容現在的兩岸關係。她的這些談話,和她過去的激進“臺獨”主張如出一轍。  (一)  呂秀蓮的“臺獨”主張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主張“臺灣主權獨立”。呂秀蓮多次表示,“世界上中國只有一個,並不表示臺灣就是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臺灣不是1949年後才脫離中國的,而是在1895年中日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中被統治者拋棄的”;“臺灣的主權是獨立的,沒有人可以否認”。第二、鼓吹臺海兩岸是“兩個華人國家”。她在選舉前後頻頻放言,“臺灣中國,一邊一國”,兩岸“歷史上是遠親”、“地理上是近鄰”,並極力支援李登輝的“兩國論”。第三、提出以“臺灣國名加入聯合國”。1991年她發起組成“臺灣加入聯合國宣達團”,1991年創立“臺灣加入聯合國促成會”,1993年在島內設立“臺灣國際聯盟”,1994年發起所謂“我的國家叫臺灣”的“正名”活動,1996年發起爭取聯合國對臺灣承認的捐款活動等等。她一方面説全球朝著“地球村”方向發展,大陸不應該抓住臺灣的主權不放;另一方面又説兩岸因存在文化、經濟與政治制度的差異,不能結合成一個國家。不僅如此,她還説出“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臺灣割讓給日本是“臺灣人的大幸”等叛宗言辭,並在當選臺灣地區新領導人後違背選民的意願,繼續堅持有損臺灣民眾根本利益的極端“臺獨”立場。  (二)  審視歷史事實與兩岸、國際現實,呂秀蓮的“臺灣主權獨立”、“臺灣中國,一邊一國”、“以臺灣國名加入聯合國”等“臺獨”主張根本站不住腳,亦無法得到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和國際社會的認同。  其一,臺灣從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而不是一個獨立國家。臺灣與祖國大陸本為一體,考古證明臺灣先住民絕大多數來自祖國大陸,兩岸自古密切往來,中國政府自宋代就開始行使對臺灣的有效管轄權。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和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是日本侵略者強加給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所謂臺灣被拋棄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國訂約確認臺灣屬於中國領土,日本在戰敗後將臺灣歸還給中國,證明臺灣不是一個獨立國家,它是中國的組成部分之一。  其二,臺灣主權向來屬於中國,一個國家的主權不能分割。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政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根據主權繼承法則,新中國政府當然繼承了原政府的領土與主權。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和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均承認中國只有一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説明臺灣主權屬於中國。既然是一個國家,那麼國家主權就不能分割成兩塊或者多塊,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暫時分離不能説成是臺灣主權獨立於中國主權之外。  其三,“兩個國家”主張不符合兩岸的實際。呂秀蓮提出的兩岸是“遠親近鄰”的觀點,與李登輝的“兩國論”完全一致,這種分裂國家主權、破壞國家統一的主張,根本不能為中國人民所接受。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完全有能力維護國家領土與主權的完整,這是兩岸之間的現實。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有利於中國維護主權與領土完整。同時,大多數的臺灣人民不支援“臺灣獨立”。所以呂秀蓮的“臺獨”觀點得不到島內多數民眾的認同與支援,其當選臺灣地區新領導人並不表明選民支援她搞“臺獨”。  (三)  呂秀蓮在選舉期間,欺騙選民;在當選後,就背棄選民的意願,挑起兩岸緊張關係。她的這種舉動,既破壞兩岸關係的發展,又影響臺灣社會與地區形勢的穩定。  首先,使兩岸關係緊張。當前,兩岸關係最重要的是互信的建立,臺灣地區新領導人應該向全體中國人民講清楚,他們不搞“臺獨”,認同一個中國原則,這樣才能取信於人,才能促使兩岸關係穩定發展。呂秀蓮4月2日的一番講話,使情況變得更為複雜。  其次,不利於地區與國際形勢的穩定。臺灣地區新領導人産生後,包括東亞、東南亞國家在內的世界上多數國家和地區,從本國利益和國際形勢的穩定出發,一方面表態恪守一個中國原則,不支援“臺灣獨立”,一方面希望臺灣地區新領導人以切實行動緩和兩岸緊張關係,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兩岸之間的分歧。呂秀蓮的“臺獨”言辭顯然違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願望。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