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臺海評論 透視“核四”風暴

臺海評論-駁李登輝及其“兩國論”

臺海評論-駁呂秀蓮“臺獨”論

首頁-專題-臺灣-臺海評論_駁李登輝及其兩國論
 
背叛國家民族利益的“臺獨”自白書(1)
 
 
  來源:      日期:2001-04-16 09:41

    李登輝于1999年5月發表了自傳體裁的著作《臺灣的主張》。據作者稱,這本書“是許多友人、知己盡心協助的成果”。所謂“友人”、“知己”,據日本東京出版社一家中文報紙透露,此書原來是李登輝口述,由一個日本人捉刀代筆的,也是他7月9日拋出的“兩國論”的最初藍本。李登輝由於從小受日本奴化教育長大,中文水準不高,經常中、日文混用,似通非通。這本書雖然經過日本人替他代勞,但仍不免語意晦澀,缺乏嚴密的邏輯,更談不上高深理論。全書不過是一堆雜亂無章的自我吹噓加“臺獨”的陳詞濫調。所謂“臺灣的主張”,實際就是李登輝自己的“臺獨”主張。他公開表示,要把這本書的內容作為“李登輝不在位後的臺灣”的信條。因此,他那些“臺獨”謬論就不加掩飾地暴露無遺,這就讓人們進一步看清了這個島內臺獨勢力的最大後臺背叛祖國、分裂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真面目。
  依筆者初步剖析,全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注意:
  一、李登輝的思想歷程:奴化教育,深入骨髓
  李登輝的書裏,除去一部分是對中國、中國文化和現行制度的蔑視和攻擊外,其他幾乎全是談日本、日本思想和文化對他一生的影響。
  據李登輝自己説,他于1923年“出生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接受正統的日本教育,由國民小學(公學校)、舊制的中學、高等學校,然後進入京都帝國大學,戰後轉入臺灣大學,後來又到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和康乃爾大學就讀”。(見該書第35頁)在日偽統治時期,他身為日本皇民(1941年臺灣成立“皇民奉公會”),並且在這前一年即1940年他已投入了臺灣改用日本人姓氏的運動,李登輝的日本名字是“岩裏政男”。1943年李登輝于高等學校畢業後前往日本,就讀京都帝國大學,第二年在日本參軍,被授予“帝國陸軍少尉”軍銜。這時,正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後與盟國進入殊死搏鬥的時期。1945年其長兄李登欽又被徵召赴南洋作戰,從此下落不明,可能戰死。至於李登輝的父親李金龍則畢業于據稱“僅有少數人能就讀的警察學校”,擔任過十多年刑警。據李稱,他父親是“屬於社會的‘菁英階層’”。(以上資料均見該書第36頁及李登輝年表,該書第317?318頁)當時日本不但與中國處於交戰狀態,也與東南亞各國和美國處於交戰狀態。由此可見,李登輝一家在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期間,是置身於敵國營壘,並忠誠為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效勞,戰後他逃脫了應有的懲罰。但是,按照國際法和各國憲法,只有本國公民才能應徵在本國軍隊服役,並必須宣誓效忠,特別是擔任軍官階職者更須如此。關於這個問題,連李登輝自己也承認,“在20歲以前(他)根本不知道中國為何物”,“22歲以前(他)是日本人”。這就産生了一個問題,由一個日本人來擔任臺灣“總統”,他如何能效忠中國,而不暗地裏出賣我國的利益和為外國服務呢?李登輝的親日思想和堅持反對一個中國的政策早已説明瞭這一點。因此,至今在不少臺灣同胞心目中,對李登輝究竟是何許人也,還依然存在著疑問。從李的教育與生活歷程,可以清楚看出,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和奴化教育在他的思想上早已打下了很深的烙印。祖國這個概念在他思想上與其説是中國,不如説是日本更加符合實際。這就是他長期以來堅持反對一個中國、竭力奉行“臺獨”路線的思想基礎。
  李登輝的青年時代是個什麼時代呢?那是日本帝國主義于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強佔我國東三省,隨後在1937年進一步製造七七蘆溝橋事變,然後導致上海淪陷,南京大屠殺,全國掀起救亡運動,抗日烽火燃遍祖國半壁河山的時代。在那硝煙瀰漫的抗日戰爭時期,不少臺灣同胞、特別是青年學子,為了挽救祖國危亡,奮然回到了祖國大陸,參加全民抗日救亡運動。但這時風華正茂的李登輝又在何處?他在幹什麼呢?用他自己的話説,“1938年,我進入舊制的淡水中學就讀。當時的中學教育,已經有相當強烈的軍國主義色彩”。他“沉迷日本的文史”,“接受正統的日本式教育,當然也深受日本傳統的影響”。對於中國呢?他雖然讀了一些關於中國的書,但他的結論是中國“尚未進入成熟階段”,“無法提出可行的解決辦法”。這一系列事實説明,在李登輝的思想裏不但沒有中國是他祖國的觀念,而且蔑視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戰爭中的領導。在他看來,中國人只有跟他一樣甘當亡國奴,才有出路。但是,好景不長。他萬萬沒有想到,日本會在二戰中敗北,臺灣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當全國人民都在興高采烈歡慶臺灣光復的時候,他卻象斷了線的風箏一樣,失去了主心骨,深深感到“身為臺灣人的悲哀”。他寫道:“二次大戰結束後,臺灣回歸中國,但隨著1949年國民黨中央政府的播遷臺灣,臺灣也和大陸出現了緊張的對立關係。而此時,光復後和中央政府一起遷臺的‘外省人’,與光復前便定居臺灣的‘本省人’之間,也産生了激烈的摩擦。”1947年,臺灣發生了“2.28”事件。這是一場“國民黨政權對臺灣人的鎮壓”。他説,那時他“也是被鎮壓的對象之一”。但他善於偽裝,趕緊加入國民黨,“總算平安度過白色恐怖時代”,而且後來得到“經國先生”的賞識,從一個普通農業專家搖身一變而為蔣經國的左右手,最後奪取了“總統”寶座。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