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臺海評論 透視“核四”風暴

臺海評論-駁李登輝及其“兩國論”

臺海評論-駁呂秀蓮“臺獨”論

首頁-專題-臺灣-臺海評論_駁李登輝及其兩國論
 
“兩國論”是分裂國家的政治賭博(上)
 
 
  來源:      日期:2001-04-11 10:36

    7月9日,李登輝在接受德國之聲電臺採訪時公然宣稱,臺灣當局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臺灣當局有關負責人也隨聲附和,説兩岸關係已從“兩個對等政治實體”走到“兩個國家”,兩岸會談就是“國與國的會談”等等。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其要害就是否定一個中國原則,其實質就是企圖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

  一、“兩國論”是圖謀分裂的必然結果

  80年代末以來,臺灣的政局逐漸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蔣經國病逝之後,李登輝于1988年開始在臺灣主持政務。隨著其羽翼漸豐,李登輝的言論就逐漸出現了與其前任一個中國政策不和諧的音調。1989年6月,李登輝在國民黨第十三屆二中全會上發表講話,第一次公開承認其在中國大陸“無法行使統治權”,暗指臺灣是“分裂分治”的政治實體。1991年2月,臺灣當局“國統會”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綱領雖仍聲稱以一個中國為原則,但其卻確立了追求所謂兩岸“對等政治實體”的目標.

  臺灣島內政局變化使得李登輝分裂傾向進一步發展:(1)繼1991年底“程式修憲”後,臺灣當局于1992年5月完成了標誌著“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實質修憲”。(2)1992年年底,臺灣“二屆立委”選舉,民進黨獲得近1/3的席位。(3)臺灣所謂“刑法”和“國安法”的修訂,放寬了對境外“臺獨”分子的入境限制,致使大批“臺獨”流亡分子將活動中心向島內轉移。“臺獨聯盟總部臺灣本部”在臺召開盟員大會,民進黨公開鼓吹“臺灣主權獨立”。在這種背景下,臺灣當局開始極力鼓吹“務實外交”,力圖拓寬“生存空間”,爭取“儘速重返聯合國”。

  1994年,李登輝“兩個中國”的言論開始呈升級之勢。在年初,他先是借所謂“千島湖”事件大肆發揮,將這一台灣遊客遭搶劫的刑事案件政治化,對大陸進行了全面的攻擊。3月份,李登輝在臺灣會見了日本右翼作家司馬遼太郎。李登輝奢談所謂“臺灣人的悲哀”,把中國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回臺灣,胡説成是臺灣被“外來政權”所統治。他把祖國大陸對海峽兩岸統一的呼喚誣衊成是“奇怪的夢囈”。李登輝聲稱“中國”這個詞是“含混不清”的。他還以《聖經》“出埃及記”中的摩西自詡,聲稱要建立臺灣人“自己的國家”。此次談話,是李登輝倡導“臺獨”、分裂祖國心跡的大暴露。

  此後,李登輝一方面公開否認一個中國原則,另一方面則親自出馬,推行“彈性外交”、“實質外交”、“務實外交”和“度假外交”。1994年7月,臺“陸委會”發表了《臺海兩岸關係説明書》。聲明表面上贊成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實際上卻把兩岸的分裂狀況歪曲成“制度之爭”。把一個中國理解為“歷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緣上的中國”,視兩岸為“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和國際事務中的兩個獨立的“國際法人”。

  1995年,李登輝的分裂行動進一步升級,公開對一個中國原則進行挑戰。其最為惡劣的表演就是分裂祖國的訪美活動。6月9日,李登輝在康奈爾大學發表講演,大肆向國際社會兜售所謂“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存在”,企圖仗外人之勢,行分裂祖國之實。李登輝還公開宣稱,他就是要向“不可能的事物挑戰”。

  1999年5月,李登輝出版表白其心跡的《臺灣的主張》一書,公然主張將中國分成“七塊”。時隔不久,就又迫不及待地完全撕掉了偽裝,全盤托出了“兩國論”的分裂底牌,再使兩岸關係雪上加霜。總之,從李登輝上臺以來的所作所為聯繫起來分析,不難看出李登輝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臺灣獨立”由來已久,絕非偶然。

  二、“兩國論”是勾結外力的政治賭博

  李登輝破壞一個中國原則,推行分裂路線,有著臺灣島內“臺獨”或“獨臺”思潮氾濫的“內因”。然而,李登輝每每挑戰一個中國的言行,總與某些國際勢力與其沆瀣一氣的“外因”有著密切聯繫。

  回顧起來,當年臺灣當局不遺餘力地鼓吹“對等實體”、“階段性兩個中國”,推行“務實外交”,其深刻的國際背景就是冷戰的結束使延續數十年的國際關係結構失衡。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世界一極不復存在。中美關係原有的戰略支撐動搖,美國對華政策意識形態方面的矛盾上升,處心積慮企圖牽制中國發展的美國政要,也逐漸看好臺灣這張牌。

  李登輝之所以對司馬遼太郎“表明心跡”,為什麼要在康奈爾大學發表挑戰一個中國的演講,這更是與美國國會議員給他的打氣和撐腰是密不可分的。克林頓上臺之後,美國國內政治中“會府矛盾”與“驢象之爭”加劇。美國國會右翼勢力就臺灣問題向政府施壓主要表現有三:(1)試圖通過立法程式,使《與臺灣關係法》效力優於《八一七公報》;(2)鼓吹支援臺灣加入聯合國或所屬組織;(3)促成臺灣當局最高領導人訪美。在國會壓力漸漲的背景下,克林頓政府于1994年9月,宣佈了“調整對臺政策”方案;1995年5月,眾議院和參議院分別通過邀請李登輝訪美的協議,並促成其訪美。

  那麼,李登輝為什麼這個時候要孤注一擲,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和盤托出自己的分裂底牌呢?這是因為他“機關算盡太聰明”,以為國際形勢的發展使其分裂活動有機可乘。(1)首先,當前國際關係格局中出現了霸權主義上升和強權政治抬頭的現象。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打著“人權高於主權”的幌子用武力干涉南聯盟的內政之後,李登輝認為有可能從國際“新干涉主義”中為其分裂活動找到救命稻草。(2)亞太周邊形勢也使得李登輝蠢蠢欲動。因為臺獨勢力試圖加入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區導彈防禦體系(TMD)已經鼓噪多時;(3)日美安保防衛合作指針日美新“防衛指針”使日本作為美國軍事仆從國的作用增大,使日美同盟變成了“介入周邊衝突為主”的“外向型”同盟。這使得李登輝以為搞“臺獨”是有庇護的,從而有恃無恐。(4)美國國內黨派鬥爭激烈,大選在即。近一個時期來,反華保守勢力演出了《考克斯報告》等一連串詆毀中國、破壞中美關係的鬧劇;(5)再加之美國轟炸我駐南聯盟使館後,中美關係處於低潮。凡此種種,都使李登輝深受鼓舞,以為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機會來了。因此,他處心積慮地選擇了一家德國電臺來托出謬論,想暗示兩岸關係有如“兩德模式”。但李登輝的企圖,只能是一廂情願而已,兩岸與兩個德國並無類似之處。

  總之,李登輝試圖混水摸魚打開一個突破口,借重於國際保守勢力,為其分裂的圖謀找到一個“靠山”。李登輝之所以對一個中國原則如此仇視,是因為如果海峽兩岸同屬一個國家,那麼國際勢力對海峽事務的介入,就是對中國內政的干涉。如果將兩岸關係界定為“國與國”的關係,海峽兩岸關係中堅持統一的努力,就可能被污衊為“外來侵略”。如果這一陰謀得逞,就可能給國際“新干涉主義”提供口實。這就是李登輝癡心妄想的如意算盤。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