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臺海評論 透視“核四”風暴

臺海評論-駁李登輝及其“兩國論”

臺海評論-駁呂秀蓮“臺獨”論

首頁-專題-臺灣-臺海評論_駁李登輝及其兩國論
 
一箭多雕的“兩國論”及其危險
 
 
  來源:      日期:2001-04-10 15:06

    筆者於今年5月24日在《聯合早報》預測李登輝在退職前將走向公開獨立,一個半月後李登輝就拋出了放棄一個中國原則的“兩國論”,公開其獨立政策。李登輝公開獨立的策略有一箭多雕的政治目的,這一點絕非一般民眾所能想得到的。
  “兩國論”為臺灣公開宣佈獨立邁出了關鍵一步。長期以來李登輝有曲線獨立,這種政策與正式獨立有兩個重要區別。一是曲線獨立只能暗中搞臺獨,而不能公開以獨立為目的;二是曲線獨立的最終結果只能是變相獨立,而不是正式獨立。李登輝提出“兩國論”的目的是公開獨立的目標,使臺灣官方的獨立政策從暗轉明,這樣實際是使正式獨立完成了一半。公開宣佈獨立包括了兩個內容,即“公開”與“宣佈”,公開獨立是宣佈獨立的前提,不公開獨立就無法宣佈獨立。李登輝的“兩國論”不過是將公開宣佈獨立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公開獨立目標,第二步就是宣佈正式獨立。中國用武力統一台灣的條件之一是臺灣宣佈獨立,由此可見“兩國論”已使臺灣海峽的戰爭只剩下半步之遙。
  “兩國論”意在結束國民黨在臺灣的統治。李登輝選擇在民進黨提出總統候選人的頭一天提出“兩國論”絕非巧合。“兩國論”一齣臺就受到了民進黨人的熱烈歡迎,被民進黨提名為候選人的陳水扁立即表示,特殊國與國的關係與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一樣,符合潮流。即“兩國論”既然有利於民進黨候選人競選,身為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為什麼在選舉的關鍵時刻為民進黨造勢呢?這不由使人想起李登輝“毀黨造黨”的言論。
  李登輝認為國民黨曾為中國的執政黨的歷史,使國民黨在政治上下不了決心實現臺灣獨立,只有民進黨才能做到這一點。因此,他決心在退職之前盡力幫民進黨做大,如果此次不能扶民進黨上臺,也先要使國民黨失去政權。李登輝破壞連宋目的在於破壞國民黨贏得大選的戰略基礎,而提出“兩國論”則是幫助民進黨的政治目標主流化,引導民眾投票支援民進黨。
  “兩國論”是服務於“打宋、棄連、扶陳”的選戰目標。李登輝政治手腕的高明是不可低估的。1992年李登輝利用郝伯村幹掉了李煥,而後1996年又用連戰和宋楚瑜幹掉了郝伯村。1996年李登輝連任後,我曾對臺灣幾位知名學者講,李登輝使用的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傳統政治手段,而這幾位學者卻告訴我説“李先生還沒有這麼壞”。然而兩年之後李登輝就用凍省的辦法幹掉了臺灣省省長宋楚瑜,現在終於輪到連戰了。眼前的選戰格局是,民氣最盛、遙遙領先的宋楚瑜與李登輝已反目成仇。宋提出與大陸三通及停止金錢外交的政策與李登輝已形成勢不兩立,“兩國論”的出臺,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打掉宋楚瑜在選戰中的領先地位。
  民意最弱的連戰根本無望贏得選舉。李登輝根本也沒想讓他接任,只不過是利用連戰必輸的條件結束國民黨執政地位。由於陳水扁是唯一有可能與宋楚瑜一爭高低的候選人,而且也符合李登輝臺獨政治目標的需要,因此陳水扁已成為李登輝助選的對象。根據民意測驗,陳水扁與宋楚瑜差10來個百分點,遠遠落在宋楚瑜之後,李登輝出臺“兩國論”是為陳水扁助陣,而且今後還將不斷出臺表面支援連戰而實際上有利於陳水扁的招數。
  “兩國論”意在向臺灣人證實臺灣平安獨立是可能的。李登輝在其自傳《臺灣的主張》中反覆強調,要對美國支援臺灣獨立有信心,因為美國要執行《臺灣關係法》。最後中美關係因中國駐南斯拉伕大使館被炸處於低潮,美國國會又提出《增強臺灣安全法》,這就使李登輝認為走向公開獨立的危險不大。他認為此時,大陸顧及中美關係而不會採取十分激烈的反應,而美國大選在即,在共和黨和國會的壓力下美國行政當局不會對臺施加壓力。
  李登輝還認為,如果“兩國論”引發軍事危機,美國將不得不向臺灣提供軍事支援,使再一次發生的軍事對峙不致引發戰爭。這樣既可以向臺灣人證明美國對臺灣獨立提供軍事支援是有保證的,同時也可增強臺灣人對平安獨立的信心。
  “兩國論”必將危及整個地區的安全。李登輝在發表“兩國論”之前就已做好了大陸再次進行1996年那種軍事演習的準備。他一方面他要求軍隊隨時進入緊急狀態的準備,一方面決定政府大規模投資穩定股市。既然李登輝已經做好了準備,這意味著1996年那種軍事演習是無法阻止李登輝繼續走向正式獨立的,這實際上是逼迫大陸採取更有實質性的行動,來阻止臺灣分離主義。
  1996年中美因李登輝訪美在臺灣海峽進行了軍事對峙,使整個地區的安全形勢都受到影響。這次李登輝逼迫大陸採取更具實質性的行動,這不可避免地要影響地區安全。美國能否記取1996年的經驗是無法預測的,但只要美國捲入其中,其嚴重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作者是中國對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