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臺灣-臺灣北高兩市市長選戰-相關報道
相關報道


 

從北高市長選舉看臺政局(下)
 
 
  來源:      日期:2002-12-19 10:22

  孫升亮
(續 昨)泛藍在臺北市長選舉中的整合非常順利,使馬英九一直沒有後顧之憂。但在最後階段,因馬英九迫於黨內壓力無法為親民黨市議員候選人站臺,引起該黨部分人士的不滿,宋楚瑜又在投票前兩天「激情下跪」,懇請選民支援馬英九、黃俊英,激化了藍綠對決的態勢,對馬英九的選戰策略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而在高雄市長選舉中,泛藍的整合則十分曲折。首先是國民黨內出現各不相讓的混亂局面,最終導致與黃俊英相爭的黃啟川消極助選,姚高橋公開投奔謝長廷,給自己造成內傷。接著在施明德、張博雅相繼投入選戰後,在野聯盟的整合長期陷入混沌,遲遲未能成局,延誤了寶貴的時機。直到投票前夕,在泛藍基層選民早已自動整合、黃俊英聲勢大漲的壓力下,宋楚瑜公開出面支援,但已為時過晚,使黃俊英失去了勝選的氣勢與契機。黃俊英的惜敗固然暴露出泛藍整合程度不足與進度遲緩等問題,但他在個人條件遠不如對手的情況下,竟幾乎將謝長廷挑落馬下,並將施明德、張博雅完全「邊緣化」,則顯示出泛藍整合的巨大潛力。而泛藍基層民眾在高雄市的「自行整合」,也為 2004年「總統」選舉中泛藍的整合摸索了經驗,提供了新模式。
四、選後島內政局的走向國民黨無疑是此次選舉中最大的贏家。臺北的大勝與在高雄的惜敗,無異於給交出政權後實力即一直不斷下滑,甚至擺脫不掉瓦解危機的國民黨打了一劑強心針,鞏固了連戰在黨內的領導權,穩住了連戰在泛藍內部龍頭老大的地位,增強了該黨通過主導泛藍合作實現東山再起的信心與希望。
島內最新民調顯示,民眾對國民黨的認同度與滿意度,從丟失政權後的谷底緩步攀升,在此次選舉後首次超過了民進黨,重登榜首。泛藍整合在選舉中所顯示的威力,還拉抬了泛藍重新奪回執政權的行情。據《聯合報》投票當晚的民調,共有 54%的民眾希望下次大選「換黨做做看」,泛藍無論推出「連宋配」或「宋連配」,支援率均超出「陳呂配」 10多個百分點,馬英九若出馬,支援度更是高達 56%,剛好是陳水扁的兩倍。
但是,選民一時的激情並不足恃,泛藍若想拿回政權,仍將面臨重重難關:
(一)是未來整合之路必將十分崎嶇漫長,有重蹈黃俊英覆轍之虞﹔
(二是)泛藍能否擺脫原有包袱,展現嶄新形象,為「二次政黨輪替」創造充足的「正當性」,讓民進黨「舊勢力復辟」的攻擊無法打中要害,仍是一個高難度的「課題」﹔
(三)是泛綠還會加大對泛藍進行分化的力度,為泛藍整合增加了變數。選後,馬英九的聲勢扶搖直上,成為頭號「打扁戰將」與「泛藍新共主」,泛藍內部出現了一股讓其「直取總統寶座」的擁戴聲浪。但從泛藍內部的權力生態、政治倫理與馬英九的行事風格看,除非未來連、宋整合陷入僵局,或整合後聲勢仍長期低迷、勝選無望,使泛藍出現了一股「非馬英九參選不可」的強大動力,否則馬英九仍就只會繼續充當國民黨促成「連宋配」的一顆大砝碼,或是「連宋配」破局後的一顆活棋。親民黨在市長選舉中被邊緣化,在臺北市議員選舉中的成績也遠不如預期。宋楚瑜在選舉過程中所充滿的焦慮感,主動要求為馬英九、黃俊英站臺反而成為他們的「燙手山芋」,以及其最後階段「激情下跪」所引起的諸多非議,均顯示「宋楚瑜效應」在「馬英九現象」的光環下已明顯褪色,該黨在泛藍陣營的發展空間受到擠壓,在泛藍整合中的籌碼正在逐步流失。
新黨在臺北市議員選舉中因提名策略得當而大有斬獲,雖然使該黨暫時擺脫了「關門熄燈」的夢魘,穩住了自己的「根據地」,但該黨在島內政局中的發言份量並不會因此而增加多少。民進黨則在選舉中窘態畢露。李應元在臺北市包括士林、北投、中山、大同、萬華等「綠色票倉」在內的各區全面失手,謝長廷在自己執政優勢與民進黨全力馳援下,面對藉藉無名的泛藍挑戰者時竟也捉襟見肘,險些翻船,顯示中間選民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滿與抗議。這使陳水扁上臺以來該黨不斷擴張的勢頭明顯受挫,將為陳水扁競選連任增加新的難度。不過,在陳水扁聲勢如此低迷、大環境如此不利的情況下,民進黨還能在臺北市守住「基本盤」,保住高雄市長,讓可能成為其丟失政權的「第一張骨牌」沒有倒下,仍顯示出泛綠選民的凝聚力與該黨精於選戰的獨特功力。由此觀之,團結的泛綠在與整合不力的泛藍的對抗中佔優的局面並未喪失。「臺聯黨」在臺北市議員選舉中全軍覆沒,在高雄市也僅獲得2席,表明李登輝的影響力加速衰退,「臺聯黨」提前出現了「泡沫化」的徵兆。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陳水扁調整與李登輝的關係提供了契機,但在藍綠對決、民進黨不具備單獨過半實力的情況下,陳水扁尚沒有跟「臺聯黨」翻臉的本錢。就兩岸關係而言,民進黨當局為擺脫困境,贏得政績,今後有可能加大打「兩岸關係牌」的力度,在「三通」問題上玩更多的花招。從長遠看,「統獨牌」在島內選舉中作用的下降,也有利於兩岸關係的穩定。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