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臺灣-臺灣北高兩市市長選戰-相關報道
相關報道


 

從北高市長選舉看臺政局(上)
 
 
  來源:      日期:2002-12-18 14:15

 
孫升亮
12月7日,臺北、高雄市長及市議員選舉以「北藍南綠」、大體維持現狀的「平盤」而告收。國民黨籍現任臺北市長馬英九高票連任,民進黨籍現任高雄市長謝長廷則險勝對手。雖然這一結果表明泛藍、泛綠兩大陣營均在自己的優勢地區守住地盤,站穩腳跟,朝野實力並未出現明顯消長,不會對島內政局造成直接衝擊,但無論從選舉的過程還是結果看,此次選舉均透露出不少值得重視的訊息,帶有很強的臺灣政局演變的「溫度計」及2004「總統」選舉「前哨戰」的意味,為我們研判島內政局走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察點。
選舉結果至少透露出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要訊息:
一、「北藍南綠」的格局得到深化,中間選民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藍綠陣營在北、高兩市的「基本盤」大小既是決定此次選舉結果的根本原因,選舉的結果反過來又進一步深化了原有的實力格局。臺北市一向是國民黨的「大本營」,泛藍佔有較明顯的優勢,在1998年以來的幾次重大選舉中的總得票率均高於50□,而泛綠軍則從未達到過 50□。這在民進黨執政後並未有所改變,為馬英九的取勝及泛藍在市議員選舉中取得佳績奠定了堅實基礎。高雄市一向被民進黨視為「南部大票倉」,尤其是在該黨執政後的大力經營下,泛綠的得票率呈穩定上升之勢,在去年「立委」選舉中共獲得 48.6□的選票,首次將對泛藍的優勢拉大到6個百分點。這也是謝長廷得以連任及民進黨成為議會最大黨的基本前提條件。這一「北藍南綠」的政治格局肇始於2000年臺「總統」選舉:宋楚瑜在包括臺北市在內的北部、中部15縣市拿下最高票,陳水扁在包括高雄市在內的南部10縣市優勢明顯,兩人幾乎涇渭分明,各據一方,形成了「北宋南陳」的奇特景觀。在2001年的縣市長選舉中,首度開始集結的泛藍在除臺北縣、宜蘭縣外的北部與外島地區大獲全勝,共拿下13個縣市,民進黨則繼續保持在南部10縣市的優勢,使得原有格局趨於。。經過此次選舉,「北藍南綠」格局得到進一步深化,成為藍綠陣營面向2004「總統」選舉的基本出發點。但是,從島內歷次民調看,只有60□左右的選民有較明確的政黨傾向,「藍綠陣營」、「泛藍大於泛綠」等説法並不能涵蓋佔選民總數約40□的中間選民,無論泛藍還是泛綠,若想在單一選舉中確保勝選,中間選民的支援仍非常關鍵。馬英九的高得票有賴中間選民的支援,李應元雖大體保住了泛綠在臺北市的「基本盤」,但卻使民進黨過去爭取中間選民支援的努力毀於一旦﹔謝長廷能衝破50□的得票率,高於其他候選人的得票總和,也得力於中間選民的支援。因此,在下一回合的藍綠大較量中,雙方除穩住各自的基本支援群眾外,對中間選民的爭奪將更為激烈。

二、「省籍牌」、「統獨牌」的效應逐步遞減,「政績牌」與「經濟投票」的重要性開始上升。在近幾年的重大選舉中,民進黨一再地以挑動省籍矛盾,激化統獨爭議作為基本的選舉策略,屢屢收到「奇效」。在此次選舉中,陳水扁、李登輝又故伎重施,一度猛攻馬英九「香港腳不走臺灣路」、「要選臺北特首」、「愛中國比愛臺灣還要多」,質問馬英九「關鍵時刻站在哪一邊」,刻意炒作省籍議題,但結果不僅未能激發民進黨支援者的熱情,反而引起中間選民的反感,使馬英九聲勢不降反升,最後被迫收手。雖然由於臺北市長選舉屬於地方層級,不能因泛綠在此次選舉中打「統獨牌」失效,即得出其在今後選舉中就沒有市場的結論,但隨著泛綠操弄這一議題次數的增加,及年輕一代族群情結、統獨意識的普遍淡化,「省籍牌」在未來島內選舉中的效應將會逐步遞減。在去年的「立委」選舉中,民進黨執政績效不佳、島內陷入數十年未遇的經濟困境等因素,並未影響到該黨逆勢上升奪得「立法院」第一大黨,使「經濟投票」的缺席成為那次選舉中引人注目的現象。但在今年的選舉中,由於民進黨已經實現「全面執政」,無法再將政局混亂、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改革不力的責任推給在野黨,島內民眾開始對該黨執政産生了信心與信任危機,使其不僅無法利用執政資源擴大優勢,反而在選舉中背負了沉重的執政包袱,成為泛藍攻擊的焦點,開始嘗到了流失中間選民的苦果。而就臺北、高雄兩市的情況看,馬英九、謝長廷獲得連任的最大個人資本還是各自的施政績效,兩人最後的得票率跟施政滿意度均相當接近,即顯示出這一點。這表明,島內民心開始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中間選民的投票傾向更加趨於理性,經濟因素將會在未來臺灣選舉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三、泛藍內部開始形成「非整合不可」的共識,泛藍整合出現新的模式。在去年底的選舉中,泛藍雖在部分地區的縣市長選舉中開始整合併顯示出強大威力,但在「立委」選舉中則各自為戰、互挖墻角、內鬥不斷,相當程度地壓縮了泛藍的總體當選席次。為了避免「泛藍鷸蚌相爭,民進黨漁翁得利」的悲劇一再重演,國民黨、親民黨自去年選後即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醞釀北、高市長選舉合作事宜,很早即達成了「共同推薦一人」投入市長選舉,對市議員提名人數進行協調等共識,使得「團結就是力量,整合才有希望」、「合則可勝,分則必敗」的聲音成為主旋律,泛藍在因分裂而失去政權後第一次以團結的姿態與泛綠展開對決。

但是,泛藍整合由於涉及到國、親、新的歷史恩怨,事關各自未來發展,仍出現了「知易行難」的怪圈,因而泛藍整合情況在選舉過程中始終跌宕起伏,充滿懸念,牽動著選情的變化,並對最終結果産生了關鍵影響。(未完待續/大公報)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