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臺灣-臺灣北高兩市市長選戰-相關報道
相關報道


 

民進黨應自我反省了
 
 
  來源:      日期:2002-12-16 15:12

    12月7日,臺灣島內外所矚目的臺北高雄兩市的選舉結果終於揭曉,不出外界所料的那樣,臺北市長馬英九和高雄市長謝長廷雙雙連任,在市議會選舉中,藍綠陣營也分有斬獲。
  總而概之,在這一次臺灣北高兩市選舉中,泛藍陣營未能一舉南北通吃,泛藍軍共慶勝利的喜悅之餘未免有所惋惜和遺憾。而對於民進黨來説,這次選舉可以算得上是數年來選戰打得最為辛苦的一次,雖説最後如原來所預期的勉強保住了南臺灣高雄市的綠色行政版圖,但也是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民進黨不能不説是被嚇出了一身冷汗。民進黨在此次選舉未竟全功的原因,固然有泛藍陣營成功整合之外,根本的還是陳水扁執政兩年多來民進黨的施政表現太不理想、改善經濟乏術所致。
  一路高舉意識形態的大旗
  回顧陳水扁的兩年多的"總統"歷程,從上任伊使就一路高舉意識形態的大旗。在這張意識形態的大旗下,以民進黨“引核爆四”案為例,不僅給臺灣帶來一場政治風暴,更也給臺灣帶來一場經濟風暴,更遑論其他一系列那些朝令夕改、草率行事的重大經濟政策,主管經濟的官員也因此如走馬燈一樣走馬換將。再則,陳水扁無視臺灣在經濟上越來越依賴於大陸市場的客觀現實和趨勢,趁美國總統更疊、在美國的兩岸政策出現波動和混沌不明之機,挾洋自重,公然高喊出“兩岸一邊一國”,將兩岸關係打入冰谷的底部,對臺灣自身的安全産生極為惡劣的影響,  而且,在“臺獨”優先的政治考量下,影響臺灣經濟甚巨的兩岸“三通”在泛綠軍的杯葛下也一直阻滯不前、一再延宕,令許多期盼兩岸“三通”的臺灣經營業者頗為失望。
  俗話説,種什麼樣的瓜得什麼樣的果,這次北高市長選舉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視為是北高兩地選民給民進黨兩年多來執政表現打分的一張成績單,也隱隱約約暴露出民進黨的執政正潛伏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在這次北高市長選舉中,還有一點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過去一直為民進黨奉為競選法寶的“統獨牌”、“省籍牌”風光不再。毋庸諱言,以目前的臺灣社會,激進的“臺獨”政治勢力仍然還有一定數量的頑固支援者,但是,佔臺灣社會比重最大的中間選民卻對這次的北高市長、乃至市議會選舉表現得更為理性和成熟。
  關係切身利益的經濟問題
  在北高兩市競選過程中,陳水扁、李登輝不遺餘力的打“統獨牌”“省籍牌”,企圖再度挑起統獨爭議、省籍衝突來坐收選舉的漁利,然而,這回綠陣營卻是打錯了算盤,“統獨牌”、“省籍牌”。這次對於大量的中間選民來説顯得曲高和寡,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主打“統獨牌”“省籍牌”的陳水扁、李登輝卻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一個選舉結果--極端主張“臺獨”的“臺灣團結聯盟”在兩市的議會選舉中僅獲兩席,而向來被視為支援統一的新黨卻有鹹魚翻身之勢,獲得了臺北市議會的5個席次。這些都表明瞭臺灣中間選民的心理因素正在發生變化,即對政治的激情漸漸轉為對關係到切身利益的經濟問題的重視。民進黨身為臺灣的執政黨,就應該比別人更明白“民之所需、君之所欲”的道理,如果今後民進黨依然言之鑿鑿的是“經濟優先”,而行之有效的卻是“政治優先”,恐怕最終必然要和廣大的臺灣中間選民漸行漸遠,重蹈國民黨的覆轍,成為臺灣二次政黨輪替中的被輪替的對象。
  毫無疑問,此次北高兩市己經給民進黨敲響了警鐘,在陳水扁這屆“總統”任期餘下的一年多的時間裏,民進黨如果再不能提升臺灣經濟,那麼民進黨成為執政的過路班車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臺灣的民意主流是求安定、求和平、求發展,這一點連大陸也看出來了,難道民進黨還要繼續被“臺獨”的神主牌擋住了視野,為了拼“臺獨”拼政治,而置臺灣經濟屈從於政治的需要,背離了越來越顯得成熟的臺灣民意主流。
  臺灣民進黨的確是該自我反省了。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