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臺灣-臺灣北高兩市市長選戰-相關報道
相關報道


 

選戰之後看選戰:從臺灣"選舉"看島內"政黨政治"
 
 
  來源:      日期:2002-12-12 15:15

    臺灣北高選戰已落下喧囂的塵埃,各大小候選人要麼得到了精疲力盡後的滿足,要麼在獨吞竭盡全力後的失落,但有一點無疑是共同的,那就是現在他們都在儘量避開塵世,療養幾個月來飽經磨難的身心。此時對旁觀者來説,的確是個“持超然心態,寫幾行文字,借機説三道四的絕好時間”。
  馬英九如臨大敵
  現任臺北“市長”馬英九是此次選舉中最有勝算的候選人,但他仍然幾個月如一日,如臨大敵,絲毫不敢懈怠。馬英九的優勢是一目了然的。他有俊美瀟灑的外表,在臺灣《天下雜誌》的民調中,曾一舉奪得臺灣民眾心中“最美的政治人物”之頭籌;他有最好的教育背景,是當前世界上最牛的大學--哈佛大學的法學博士,雖然其他主要候選人幾乎都有美曰名牌大學的博士學位,但馬的學位之光環無疑最強;他是目前臺灣“政界最得民眾喜愛的政治人物”。
  然而,在現行的島內政治中,這麼一個人仍無法避免“被抹黑、被淘汰”的危險,仍然必須投入人力物力來進行選戰。為了“拿下”臺北市,馬英九和一位臺灣風雲女性的一張普通合照被抖露了出來。在“市長”選舉前的最後一夜,民進黨更是使盡手段。陳水扁竟在大庭廣眾之下,毫不掩飾地對他極力貶低。另一位“天王”級的助選人物李登輝也是如此。
  拜票、跪票的價值
  此次北高“市長”競選的一個高潮是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為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跪票。按照流行的“競選慣例”,每當大選,各路“諸侯”都要儘量“週游列國”,都要把宣傳機器開到最大馬力,都要花費大量的金錢來收買人心,更有一些(如果不是所有)候選人深知人非聖賢之理,故千方百計揭他人之短,揚自己之長。“沒有這種突擊式競選,似乎也就無從談民主政治”了。
  外國的例子也不少,在2000年美國大選中,小布希在新罕布希爾州預選中出乎意料地敗給麥凱恩之後,他大大加強宣傳投入,廣告費用從每週300萬美元一度漲到800萬美元,還雇人打了上百萬個電話拉選票,甚至動用了他那頗有威望的老母親的錄音,最後終於把“彈盡糧絕”的對手排擠出局。
  克林頓的8500萬美元到底打動了多少人,小布希的老母親使多少人轉而支援小布希,沒有統計。但這些是克林頓和小布希“轉敗為勝”的主要或關鍵性措施。那麼,這就讓人不得不懷疑那一票裏的“民意含量”。換句話説,那一票是根據候選人的競選許諾,還是根據他的一貫表現?
  候選人與納稅人
  以這次臺灣選舉為例。最有把握的“小馬哥”除了要面對被人“掘地三尺”,肆意抹黑的折磨之外,一天只能有4個小時的睡眠,整個競選下來,真個是“為伊消得人憔悴”。謝長廷被指責當“市長”後,對高雄市的建設毫無貢獻。民進黨市“議員”候選人“城市之光”競選招牌被嘲諷為“老本賠光、大樓搬光、老百姓被搶光”。連僅僅是競選“市政議員”的王欣儀都説,忙了半年的選戰,她已經“累到麻木”,那幾位“市長”候選人的境況可想而知。
  這些候選人和助選人的家人為了競選,也不惜任何犧牲,放下身段,“隨夫出征”。
  恐怕更應嗟噓的是那幾百萬自掏腰包、替別人做嫁衣裳的納稅人。臺灣這次兩市“選舉”雖然和美國上次總統大選的30億美元的投入不可同日而語,但就臺灣目前經濟低靡、失業率攀升、生活品質下降的現狀來説,民眾的付出仍然是巨大的。為了此次“選舉”,他們不僅要為“市長”和“議員”候選人的一系列競選活動付賬,為幾十萬件宣傳品買單,還要支付候選人近億元台幣的競選費用補助。以臺北市為例,馬英九可以領取競選經費2476萬元,李應元可得1466萬多元的補助;此外,可以獲得競選經費補助的市議員候選人還約有80人。
  同時,兩市民眾還要放下手上的工作,為“競選”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例如不少人要參加競選大會,還要對付各個候選人以拜訪、電話等許多方式的拜票、催票、乃至賄票。其正常生活被攪亂是無可避免的。
  所以有臺灣媒體撰文説,“正常化”與“荒謬化”的強烈對比,是這次“選舉”的主調。這無疑是有識之見,例如此次“選舉”不聚焦地方社會政策,回避市民眾最關切的經濟問題,而把火力集中于族群矛盾和對個人操守的攻擊,就體現了這種“荒謬化”。《聯合早報》 作者: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