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臺灣-臺灣北高兩市市長選戰-相關報道
相關報道


 

臺灣選舉回歸基本面
 
 
  來源:      日期:2002-12-11 09:14

    即使動員了所有的政治能量、各大政黨天王火力全開,南北奔波助選,選舉終究以理性而平和的結果,宣告結束了。
  綜合選舉過程與結果來分析,我們認為有如下趨勢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選舉結果回歸基本面。一如選前民調所預測的,馬英九以約六成五的得票率,贏得勝選,而李應元也維持了民進黨基本的票源,以三成五落選。選前所謂"馬英九可能衝過一百萬票"的説法,顯然太低估了民進黨的基本支援度了。而就高雄市來看,謝長廷在四年的耕耘之後,顯然有一定的成效。加上泛藍的整體基本上是一場政治聯姻,不無匆促成軍,臨陣磨槍的味道,權謀考量的痕跡也太明顯,難免遭遇敗仗。然而,以短短一個多月時間,黃俊英持續爬升,可以衝出這麼高的得票率,泛藍陣營也該感到安慰了。
  本來,各界以為各政黨天王站臺,"總統"加行政資源的整合,會改變整個選情,甚至變成政黨大對決,或所謂"總統"前哨戰。然而結果並非如此。以臺北市來看,市民並未將市長選舉當成"總統"大選。而李應元與臺北的淵源本就不深,加上選舉文宣一路搖搖擺擺,缺乏前後一貫的調性。其對市政的熟悉本就不可能高於馬英九,加上各天王的政治號召,無法擺脫舊有的意識形態口號,在"香港路"、"臺灣人"或"新臺灣人"等老名詞之間繞來繞去,終究無法取得中間游離選民的支援。然而,國民黨所期待的泛綠選民的轉向,或投賭爛票,終究未出現。這就證明了選民終究有一定的理性。
  這就是我們要説的第二點,選民的理性,其實超出政客的想像。這一次選舉被各政黨賦予太多不該有的期待了。事實上它只是北高二市的選舉,而都會區的選舉,有一定的城市特性。臺北是中産階級為主的城市,中産階級的利益,上班族的價值觀,與農村、工業都市當然不同。而高雄則是典型工業城,勞工佔絕大多數人口,整個思維方式、價值觀自與臺北不同。北高固不同,當然也與各地農村不一樣。這兩個城市只能説是臺灣的兩種典型,卻不能作為全部,或以為是縮影。否則,陳水扁就不可能在"總統"大選中獲勝。
  把太多的延伸意義,諸如"對陳水扁的信任投票"、"'總統'選舉的觀察典範"等,附加在這一次選舉上,根本就不符實際。這一次選舉結果,恰恰證明選民遠比政客理性多了。
  理性的選民,造就了這一次選舉最明顯的進步。那就是我們要特別指出的第三點:"意識形態咒語"的失靈。以往的選舉過程,最容易訴諸意識形態的咒術,這些咒語包括了"省籍"、"臺灣人"、"被迫害"、"中共同路人"、"賣臺"、"第五縱隊"……。以往一旦祭起,就有人隨之起舞,甚至演變為省籍衝突、族群矛盾、新白色恐怖等,其效果與乩童念咒無異。此次,不是沒有人在玩這個咒術,卻失效了。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有三個,其一,政權輪替、民進黨的執政,讓以往被迫害的情緒、省籍、臺灣人悲情失去正當性。質言之,民進黨所藉以建立的悲情符號,現在已成執政者意識形態,是一種新霸權,而不是受迫害者。執政者已無權用悲哀的口號,卻還用一樣的訴求,不免失去選民的支援。其二,現實面的失業、經濟困頓、生計困境要遠比喊口號重要多了,更何況這只是一次市長選舉,打到"國家定位"、"賣臺"、"香港路"未免太誇張了。其三,年輕的一代已經不再問外省本省這一套了,只有老一代如李登輝者,才會如此區隔。在臺北、高雄這種都會區省籍情結相對較淡,族群的分裂用太多次,已失去動力。此次"意識形態咒語"失靈,恰恰證明選民並未迷失,迷失反而是愛玩咒術的政客。李登輝在臺北市的影響力日漸消失,正是時代淘汰舊人物的典型。
  意識形態的黃昏,另一種意味是政治日漸世俗化。政治正確已經不再,如宗教般狂熱的支援者也日漸淡薄。陳水扁帶領李應元掃街,還得要求各地黨部動員人來參加。這和以往一旦號召,動輒人群聚集,是大有差別的。同樣的,馬英九的場子也不熱。我們以為這不是壞事,反而是好事。因為民主政治本來就不是宗教、人生的價值、或偉大的革命志業,而只是藉由選舉,選出另一個執政者,以改變政策的過程而已。如果有任何不滿,下次政權可以輪替,一如民進黨取代國民黨一樣。狂熱的政治只會帶來悲劇。如今臺灣有這樣的選舉結果,確是民主政治更成熟的表徵。這是最值得肯定的成果。
  回歸基本面、意識形態咒語的失靈、世俗化的政治傾向,這三大趨勢最終都有賴一個社會基礎,那就是愈來愈成熟而理性的選民。這一次的選舉,證明無論選舉激情怎麼挑動,理性終究是最後的依歸。(摘自十二月八日臺灣《中時晚報》社評)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