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郭臺銘萬家店面挑戰國美蘇寧 家電商矛盾觀望

  時間:2009-12-30 19:21    來源:中國經營報     
 
 

 

資料圖:郭臺銘。 中新社發 張雲 攝

 

  鴻海參與渠道競爭後,或可打破目前國美、蘇寧寡頭競爭的格局。但如果鴻海的最終戰略不僅僅是進軍3C渠道,而是希望最終控制渠道和自建品牌,很多廠商都會重新評估與郭臺銘的合作。

  從“代工大王”到“通路之王”的轉身,需要多長的時間?郭臺銘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不超過三年。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近日放出話來,預計兩至三年內在中國大陸投資百億台幣,打造一萬家以上的3C及家電渠道連鎖店。如果這個目標實現,鴻海無疑將取代國美和蘇寧,成為大陸3C行業的“通路之王”。

  這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郭臺銘高調進場

  “今後客戶貼牌的産品,出場後我們直接幫他送到賣場去,中間無需庫存管理,還可幫助客戶直接出貨,減少物流的成本。”在鴻海旗下富士康最新的一次動員大會上,郭臺銘向他的員工們描述了集團的發展藍圖——3C産業鏈條裏,郭臺銘的企業除了要坐穩代工行業的老大外,還要把手伸向渠道環節。

  上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內銷”,富士康在大陸的20多家主要工廠的相關負責人都參與了此次同步連線的會議。一名富士康工廠的參會中層對記者表示,郭臺銘在會上透露,富士康正在跟全歐洲最大的通路商合作,計劃在大陸開設3C産品賣場。

  郭臺銘所指的“全歐洲最大的通路商”,即麥德龍旗下的Media Markt。記者從麥德龍總部獲得的一份該公司的內部交流文件顯示,麥德龍的通路業務確將與富士康形成合作。該文件的發佈日期為2009年4月。

  文件內容顯示,由於看好中國的電子零售市場,雙方將共同建設在中國內地領先的消費電子産品渠道。雙方已經就此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第一家雙方合作的Media Markt賣場將於2010年進駐上海,雙方的合資公司總部也將選址上海。

  郭臺銘的渠道野心同樣被寫進了鴻海集團的公告中。鴻海集團近日發佈公告稱,計劃在兩至三年內在中國內地投資百億新台幣,打造1萬家以上的3C及家電渠道連鎖店。

  鴻海集團的“萬店計劃”中,除了將與麥德龍合資建設Media Market,還將依託子公司廣宇,利用其投資的3C渠道商“賽博數位”進行3C連鎖店的擴張。目前賽博數位在大陸已經擁有約40家連鎖門店。

  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認為,代工業務很多時候要“靠天吃飯”,只有擁有了渠道和品牌,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才能得以鞏固。郭臺銘此舉意在3C領域效倣統一集團的商業模式。在臺灣,統一集團不僅是領先的食品生産商,還通過代理7-11和家樂福,成為了臺灣的“通路之王”。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郭臺銘只要出手,動作就會很大,但他在大陸轉投3C渠道的成功概率並不被看好。”一位熟悉郭臺銘投資風格的臺灣創投基金合夥人對記者表示,郭臺銘之前一直在做利潤很低的事情,也在不斷尋找除代工外新的增長點,這次冒的風險也很大。

  “如果是投資百億台幣,折合人民幣約20億元。按照郭臺銘的‘萬店計劃’,分攤到每家門店的投入不過20萬元,就算他再會省錢這事情也辦不成。”家電專家劉步塵表示,國美和蘇寧平均每個門店的開店成本至少是300萬元。

  “另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在大陸的主要城市,可以用於建設大型賣場的商業地産已幾乎被瓜分完畢。”劉步塵表示,國美和蘇寧渠道發展部的一大幫人整天在各個城市“打著燈籠掃樓”,也找不到幾家合適的門店了。

  帕勒諮詢資深董事羅清啟也認為,在當年內地3C渠道“美蘇爭霸”的格局下,後來者鴻海集團已經沒有太多發展空間。郭臺銘欲快速擴張,或許可以選擇並購,但留給他的並購空間也不大。

  還有一個疑問始終難以解開。鴻海集團與麥德龍合作的賣場項目,在記者獲得的文件中顯示,隨後開出的將是“大面積”的門店,“賽博數位”的擴張也基本以旗艦店的方式在拓展。但如果維持這樣“大店”的規模,鴻海欲達成門店萬家的規模,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作為內地規模最大的3C零售企業,國美和蘇寧分別用了十多年的時間,也不過才開店1300家和847家。

  打破壟斷還是控制渠道

  “國美和蘇寧開慣了大店,現在就很難再開小店,因為小店會去搶他們自己大店的業績和利潤。”王國安表示,郭臺銘作為後來者,沒有“船大掉頭難”的顧慮,在經營模式上有著充分的選擇權。

  他表示,國美和蘇寧目前每店的業績,主要是依靠店內約30%的産品品類在支撐。那麼郭臺銘未來完全可以開大量的經營面積小的賣場,只賣這30%的産品,這樣既能與國美和蘇寧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又能最大程度的節省開店成本。才能將郭臺銘的“萬店計劃”從紙上拉回現實。

  鴻海集團的代工業務中,數位産品、電腦配件和通訊産品所佔的業務比重比較大。業界分析,郭臺銘未來的渠道拓展,一方面會通過Media Markt和賽博數位渠道,開規模和産品種類不遜於國美蘇寧的大店。另一方面會通過進駐電腦城,開大量數位、電腦配件和通訊等産品種類相對單一的專賣店。

  第二種模式下,由鴻海直接供貨,可將專賣店的成本降至最低,又可通過入股經銷商、開放加盟等方式形成快速擴張。這種模式也是很多臺資企業在大陸成功的法寶。

  但這種可能依舊不被業內看好。劉步塵表示,一則在最近幾年國美和蘇寧的衝擊下,原有的電腦城、專賣店等傳統3C渠道已經日漸式微。二則電腦城中專賣店的利潤已經很微薄。如今電腦城中很多個體商戶銷售3C産品賺取的利潤,僅僅是靠不開發票賺取的“稅差”。

  此外,身為最大規模的代工企業,鴻海開店未必能獲得一線3C廠商的支援。國內一名廠商的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鴻海參與渠道競爭後,或可打破目前國美、蘇寧寡頭競爭的格局,對行業來説本是件好事。

  但他同時表示,還在觀望郭臺銘的最終意圖。如果鴻海的最終戰略不僅僅是進軍3C渠道,而是希望最終能夠控制渠道和自建品牌的話,相信很多廠商都會重新評估與郭臺銘的合作。在他看來,郭臺銘此次的“萬店計劃”,有點類似于幾年前TCL的“幸福樹計劃”,後者正是由於得不到一線廠商的信任而最終夭折。

  事實上,鴻海近期的動作已經太過頻繁,先是宣佈將自建網路商城,隨後又對媒體表示將在數位和通訊領域自建品牌。“行業裏誰也不願意見到這樣的巨無霸出現。”上述廠商負責人説。

 
編輯:楊笑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