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對臺灣“大選”後島內政局和兩岸關係的幾點看法
 
 
  來源:      日期:2004-07-30 17:22

     
  自“3.20”臺灣大選以來,島內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對兩岸關係已經並正在産生深遠影響,大陸為此發表“5.17”聲明作出了相應的反應。經過陳水扁四年來的執政特別是經歷這場“大選”,兩岸互信已經蕩然無存。目前,島內“臺獨”勢力在美國的支援下仍在繼續發展並日趨囂張,而大陸遏制“臺獨”的決心和力度也在不斷加強,能力不斷提高,臺海局勢依然嚴峻,令人擔憂。這種嚴峻局面是否能夠得到緩和,兩岸關係能否發展,抑或出現新的危機乃至戰爭,最終取決於臺灣當權者是否放棄“臺獨”路線,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

  島內政局的發展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陳水扁在第二個任期內沒有了連任的壓力,制定和推動其政策目標的顧忌相對較少,從“5.20”以來他的一系列做法來看,陳水扁在內政方面確實比上一任期表現出了強硬的姿態,而反對勢力又難以整合,反制乏力,這自然會影響到兩岸關係。具體來説,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陳水扁強勢主導,臺灣政權全面“綠化”。

  陳水扁“連任”後,對人事安排的變更可説是民進黨執政以來力度最大的一次。首先是在“內閣”改組方面,將與其關係較為不密切的官員一個個逐出了“內閣”,而安排進自己的親信人馬。事實上,民進黨執政下的“內閣”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陳水扁內閣”,成了他的橡皮圖章。其次,對媒體進行操控,除了江霞出任“華視”總經理之外,其他如對國民黨在其中影響較大的“中視”和“中廣”則借換照之機,排擠國民黨的勢力,目的就是要全面掌控媒體。第三,安插親信對金融機構加強控制。第四,擢用大批將領,對軍隊加強控制。第五,改組“國安部門”,加強對情治系統的控制等。

  陳水扁的上述作為,儘管受到島內各方的強烈質疑,但他充耳不聞、我行我素,仍利用其手中掌握的權力強勢推動。其目的是要加強自己的實力,以便全面控制臺灣社會,鞏固和壯大民進黨的力量,為年底的“立委”選舉和民進黨的長期執政掃清道路。

  二、反對勢力難以整合,無法對民進黨形成有效制衡。

  從“3.20”到“5.20”,島內反扁勢力進行了一波又一波聲勢浩大的劇烈抗爭,突顯了陳水扁連任的不公不正,但由於泛藍領導層的軟弱無能,不能因勢利導,致使這場抗爭功敗垂成,目前已成強弩之末。“5.20”之後,國、親內部對如何整合七嘴八舌,雖然誰都明白,不進行整合形勢對他們極其不利,可是他們誰都不肯讓步,放棄自己眼前的局部利益,對於是“合併”還是通過“大聯盟”的方式進行整合,雙方説法南轅北轍,甚至兩黨內部也很不一致,“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始終難以達成共識。這種內耗造成了人心渙散,嚴重削弱了泛藍陣營自身的整體實力。

  正是這種反對力量的減弱,使得近期以來陳水扁在人事佈局上的政治酬庸和“綠化”愈加無所顧忌。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年底的“立委”選舉泛藍陣營形勢嚴峻,不容樂觀。如果泛藍再次敗選,泛綠陣營在新一屆“立法院”的席位首次過半,臺灣政壇的力量對比將會失衡,民進黨“一黨獨大”的局面有可能出現。而由於民進黨在“行政”與“立法”兩方面的全面執政,政權得以鞏固,陳水扁推行其政策目標勢必愈加放心大膽,遇到的阻力將會更少。

  一旦這種情況出現,其後續效應必然是:一方面“臺獨”勢力在島內大行其道,泛綠陣營對臺灣民眾“臺獨”意識形態的引導將會愈加便利,成效也將愈加顯著。而“臺獨”意識形態的影響不斷擴大和深化,反過來又將迫使泛藍陣營進一步向“臺獨”意識形態繼續靠攏,不然的話,在臺灣的現實政治環境下很難生存和發展。顯然,這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將是長期的和深遠的,也是十分惡劣的。另一方面,“臺獨”勢力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民進黨政權得以鞏固,陳水扁挑戰兩岸現狀、對抗大陸的自信心勢必增強,其挾持臺灣的所謂“主流民意”,推行“急獨”路線的危險性必然增加。

  有一種觀點認為,今年底“立委”選舉泛綠陣營的席位若能過半,民進黨政權得以鞏固,陳水扁的實力和自信心增強,反而會有助於其鬆動乃至改變“臺獨”立場,重新引領和啟動民進黨的“臺獨”轉型,使兩岸關係由“危機”變“轉機”。然而從目前陳水扁的種種作為來看,這只不過是一種善良願望,找不到足以支撐這種觀點的任何“例證”或“跡象”。陳水扁之流乃是一批唯心主義者,他們總是錯估形勢,總以為一旦民進黨政權得以鞏固,加上美國的撐腰,即使他仍然頑固堅持“臺獨”立場,推行“臺獨”路線,“中共也不得不接受政治現實”(陳水扁語),放棄“一中原則”和他打交道。因此,寄望陳水扁放棄“臺獨”立場,無異於“與虎謀皮”。

  三、泛綠陣營“分工合作”,極力擴大“臺獨”基本盤。

  “5.20”以來,與泛藍陣營一盤散沙、進退失據形成鮮明對照,泛綠陣營分進合擊,對奪取年底“立委”選舉的勝利志在必得。由於執政的民進黨受到來自各方特別是美國的強大壓力,“3.20”之後被迫暫時擱置“急獨”路線,在“5.20”演説中陳水扁刻意將“制憲”改為“憲改”,從表面上來看,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向中間靠攏”,出現彈性調整空間。但與此同時,在野的李登輝“臺聯黨”卻繼續拉高分貝大肆鼓噪“公投制憲”、“臺灣正名”等“急獨”主張。稍有頭腦的人都能看出,這是為了因應年底“立委”選舉扁李合謀的又一齣戲碼:“臺聯黨”鼓吹“急獨”路線,意在穩固“臺獨”基本盤,而民進黨則以淡化“臺獨”來欺騙選民,開拓中間票源。正所謂“兄弟爬山,各自努力”,藉以擴大泛綠陣營的基本盤,實現年底新一屆“立法院”席位過半,使國、親兩黨弱化乃至邊緣化,以圖全面主導臺灣政局。

  四、陳水扁的兩岸政策乃是“戰爭邊緣政策”。

  陳水扁為了競選連任,“大選”期間拋出“臺獨時間表”,推動“公投立法”,執意搞“3.20公投”,把兩岸關係推向了極其危險的戰爭邊緣。然而選後陳水扁卻又拋出新的兩岸關係論述和政策,頻頻向大陸釋出所謂“善意”和“誠意”:在“5.20”演説中,他不僅把“制憲”改為較為模糊、中性的“憲改”,還“建議”未來“憲改”不涉及主權、領土和統獨議題;5月28日,新任“陸委會主委”吳釗燮主動邀請汪道涵訪台,表示“什麼議題都可以談”;6月11日,吳釗燮又稱,如果大陸回到“錢其琛立場”,兩岸可以立即上談判桌展開“三通”等等,擺出一副急於緩和發展兩岸關係的姿態。

  其實,長期觀察陳水扁兩岸政策走向的人士都不難看出,這只不過是陳水扁四年前的故技重演。且不説如島內外進步輿論所揭露的那樣,陳水扁“5.20”演説中有關兩岸政策部分,表面上退縮,實則綿裏藏針,埋下了許多日後重回“急獨”路線的伏筆,就説他所公開宣示的兩岸政策目標,也和四年前並無二致:四年前他説,他的兩岸政策是要“讓美國滿意,國際社會肯定,中共雖不滿意但找不到藉口”;如今他則説,他的兩岸政策是要“讓多數國人滿意,美國肯定,國際社會激賞,中共找不到藉口”。就連遣辭用字都相差無幾、如出一轍。

  陳水扁執政四年來的種種事實告訴我們:所謂讓“美國滿意、中共找不到藉口”的兩岸政策,就是“投靠美國、對抗大陸”的政策,説穿了是不折不扣的兩岸“戰爭邊緣政策”。這種政策何來“善意”、“誠意”之有?“5.20”之後,陳水扁當局執意要斥鉅資6100億新台幣大肆採購美國的高科技進攻性武器裝備;與美國結成“準軍事同盟”,舉行針對大陸的大規模“漢光”軍事演習;拋出所謂“毒蝎計劃”,與美國的“國防部報告”一唱一和,揚言要對大陸實施“先制打擊”、攻擊三峽大壩等等。在陳水扁當局施放“兩岸和談”的煙幕背後,人們所看到的卻是實實在在的“以武拒統,以武謀獨”。

  “先軟後硬,軟硬兼施”,是證諸四年來陳水扁兩岸政策的又一大特點。陳水扁明明知道,汪道涵訪台也好,“三通”談判也罷,只要他堅持兩岸“一邊一國”,一切都無從談起。然而他之所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堅持炒作這些議題,釋出這些虛假的“善意”和“誠意”,除了為欺騙輿論和應付來自美國的壓力之外,還在於為其日後重回“急獨”路線製造藉口、推託責任。

  陳水扁推行上述兩岸政策,只會進一步破壞兩岸互信,加深兩岸裂痕,製造臺海地區新的危機。

  大陸的應對策略與政策走向

  表面看來,大陸對臺政策自去年以來變化很大。“大選”期間,大陸對於陳水扁的“急獨”挑釁採取了十分克制的態度,直到選舉揭曉後的一段時間內,這種情況仍在繼續。其實大陸方面之所以採取這種克制態度,主要是據於以下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對臺灣選情發展的評估。即在反對“臺獨”的連宋配民調支援度一路領先的形勢下,大陸並不想過多的介入臺灣的選舉;二是美國處於其自身的利益對陳水扁的“急獨”言行施加了一定程度的壓力,大陸“促美壓扁、拉美制獨”的策略確實受到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自“3.20”之後,一方面大陸已不得不面對陳水扁的連任和民進黨有可能長期執政的現實。另方面由於陳水扁極力討好美國,使一度惡化的美臺關係得以很快修補,而美國也調整政策,反過來對大陸施壓。面對這種新的嚴峻形勢,大陸在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基本方針不變的前提下,對某些具體的局部的政策作出了相應的調整。整體來説,大陸一方面加大了對“臺獨的”施壓力度,另方面也展現出了相當大的政策靈活性。“5.17”聲明的發表及其所展示的內涵,集中地體現了這一政策的調整。

  從目前的政策走向來看,大陸對臺工作的重心顯然是“遏獨”重於“促統”。道理至明:對於兩岸關係來説,“遏獨”既是“促統”的題中之義,同時也是“促統”的基礎和必要前提。在目前島內“臺獨”勢力坐大、兩岸關係嚴峻的情況之下,這是大陸唯一的也是合乎邏輯的選擇。當然,“遏獨”並不等於一昧的“強硬”,因此“5.17聲明”既表達了大陸方面“不惜一切代價”制止“臺獨”的決心,而同時也指出了臺灣當權者只要回歸“一個中國”立場,兩岸關係就能展現出“無限光明的前景”。

  早日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擴大兩岸經貿和文化交流、扎紮實實地做好“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工作,是遏制“臺獨”最為有效的途徑和手段。在目前兩岸僵局無法打開的情況下,大陸把經濟交流作為兩岸交流和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主要渠道來加以推動。在5月24日召開的記者會上,國臺辦明確表示,大陸一如既往地歡迎廣大臺商前來投資,但是不歡迎在大陸賺了錢,又回到島內支援“臺獨”的臺商。“有區別才有政策”,大陸方面對極少數的“臺獨商人”提出“警告”乃至採取必要的“制裁”措施,正是對廣大臺商的一種公平和鼓勵。至於兩岸“三通”問題,針對吳釗燮的隔空喊話,國臺辦在6月30日的記者會上,再度重審了“錢其琛立場”,明確表示推動兩岸“三通”的三關政策不變。即把“三通”界定為“經濟議題”,可以在“兩岸航線”的定位下展開兩岸行業間的“三通”談判,這是在兩岸關係無法打開僵局的情況下所作出的務實的、必要的讓步。

  由上可知,大陸對臺政策的態度既堅持了原則性,又展現了政策的靈活性。所謂的“原則性”就是“一個中國”的底線,而政策的“靈活性”則表現在突破舊有的模式來進行兩岸關係的新佈局,從而牢牢地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

  目前的情況表明,上述大陸對臺政策的調整,已經並正在收到成效,島內“臺獨”分裂勢力雖然仍在繼續發展並且十分囂張,但畢竟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遏制。而兩岸民間的各項經濟文化交流交往,則仍在持續發展和擴大,勢頭不減。

  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幾個因素

  除了大陸的對臺政策,目前兩岸的緊張關係能否得到緩和與發展,取決於多種因素的互動。

  首先,兩岸形勢向哪個方向發展,關鍵取決於臺灣當局。

  事實上,臺灣當局對兩岸交流,一向都是從政治的角度進行靠量,“泛政治化”的不是別人正是臺灣當權者。例如關於兩岸“三通”問題,遠的不必説,這次國臺辦明確表示,大陸堅持“錢其琛立場”,願與臺灣方面探尋早日開放兩岸“三通”問題,但是幾天前還在高唱談判開放兩岸“三通”調門的臺灣“陸委會主委”吳釗燮,卻立即改口説:“現在“三通”議題還不到坐下來談的地步”,表示“希望除了錢其琛的講話,不要再衍生出其他的政治前提。”這種論調,事實上就是要大陸放棄“一個中國”原則,這顯然還是陳水扁執政四年來的老招數:臺灣方面先是釋出假“善意”,一旦大陸作出正面回應,臺灣當局就立即退縮;假設大陸置之不理,臺灣當局就會大肆攻擊大陸“沒有善意回應”,於是它推動“臺獨”也就有了十足的“理由”和藉口。

  説白了,兩岸關係僵持緊張的癥結是臺灣當權者頑固堅持“臺獨”立場,在這種情況下,兩岸的任何接觸談判當然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基礎和前提條件。還是拿“三通”問題來説,儘管大陸一再作出讓步,不斷進行務實調整,但臺灣方面仍然想盡各種辦法一再阻撓、拖延。原因無它,李登輝説得再清楚不過,他説:“兩岸“三通”的較勁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三通”一通,等於臺灣“投降”。陳水扁也早就説過“‘三通’是臺灣的最後籌碼,不到最後時刻不能開放”。正因為如此,儘管壓力很大,他仍然一拖再拖,決不輕易開放。而在一定時期,陳水扁又往往需要炒作“三通”議題,但這只不過是把它當做欺騙輿論、撈取政治利益的工具而已。

  因此,在可見的時間內,兩岸“三通”的前景,並不如預期的那麼樂觀。

  其次,在兩岸關係的問題上,美國是又一個關鍵性的因素。

  美國不願意看到中國的統一強大,千方百計地要遏制中國的崛起,需要利用兩岸的對立和對抗來謀取自己的最大利益。根據這一原則,美國在兩岸爭端中表面“中立”,實則鼠首兩端,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以對“臺獨”的支援來達到擴大自己利益的目的,並非真的有愛于臺灣也。所謂“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企圖使海峽兩岸永遠維持目前“不戰不和,不統不獨”的分裂狀態,其用心正在於此。對此,海峽兩岸所有的中國人都必須有清楚的認識。陳水扁等島內“臺獨”人士,整天把所謂“尊嚴”、“對等”、“主體性”等等挂在嘴邊,然而為了對抗大陸,實現其分裂祖國的“臺獨”目標,卻甘為美妾,充當美國遏制中國的“馬前卒”,這乃是使美國得以售其姦的根本原因。所以,在兩岸關係的問題上,美國是又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如果臺灣當權者繼續推行引狼入室的錯誤的兩岸政策,海峽兩岸難望太平。

  第三,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兩岸的“民意”走向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陳水扁民進黨歷來把所謂“民意”作為其對付政敵和推動“臺獨”分裂活動的護身符,對挑動“民粹主義”情緒可為不遺餘力,這次“大選”更是變本加厲、不擇手段。陳水扁勝選連任後,利用其手中掌握的權力極力“綠化”媒體,其目的就是要全面“綠化”臺灣的意識形態,為其推動“臺獨”路線打造更加廣泛、深厚的“民意”基礎。長期以來,相當數量的臺灣民眾在“反共”和“臺獨”這兩種意識形態的雙重污染下,對大陸抱有相當程度的仇視,對大陸的對臺方針政策難以理解和接受,這是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重大障礙和不利因素。這種被刻意挑撥起來的民粹主義情緒是非理性的但同時也是我們所必須面對的。而且,由於“臺獨”勢力的繼續執政,如果再加上大陸的對臺工作失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不利的情況還有可能會繼續發展。

  對大陸方面來説,由於“臺獨”勢力的發展與囂張,民間反“臺獨”的聲音也正在日趨高漲,並已經開始形成愈來愈大的輿論壓力,影響到了官方對兩岸關係的決策。此次張惠妹的杭州演出在大陸網民的反對下被迫取消,就是民間力量開始産生影響的先兆。而國臺辦“5.17聲明”中的強硬措辭和緊接著“不歡迎支援‘臺獨’的臺商”的表態,也多少有向大陸民眾交代的意涵。儘管兩岸民眾的情緒在性質上根本不同,而且官方對這種事態的發展所採取的態度和做法也有本質上的區別,但大陸方面仍然需要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在大陸民眾中滋生非理性的民粹主義情緒,從而形成兩岸民眾之間的嚴重對立。

  總之,同胞之愛的弱化以至喪失,只會有利於“臺獨”。化解民眾的對立情緒,不斷增進兩岸同胞之愛,乃是遏制“臺獨”、緩和發展兩岸關係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根本之途。
 
  (作者:徐博東 、陳星;編輯:海航)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