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和平統一
 
 
  來源:      日期:2004-07-30 16:15

 
  當我們研究“中國和平崛起”問題時,不能回避中國的和平統一前景。中國領導人所講的“以最大努力、最大誠意來爭取和平統一”,但是對於“臺獨”危險,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加以制止”。從總體上看,世界大趨勢、亞太地區格局、兩岸關係走向以至臺灣內部變化,有利於臺灣問題的和平解決,最終將走向中國的和平統一。

  我們現在比以往更有信心、更有耐心、更有決心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更有信心”,是指我們確信兩岸和平統一是不可抗拒、不可避免的歷史趨勢,是少數人不可阻擋的。“更有耐心”,是指我們比以往更相信時間在和平統一的方面,我們可在比較長的時間裏逐漸地實現祖國統一。“更有決心”,是指不論出現什麼複雜情況,甚至發生重大危機,都不能動搖我們實現和平統一的意志,在解決危機後仍然走和平統一的道路。

  這麼自信的依據是什麼呢?我們認為,祖國統一的前進實際上是兩岸在各方面的力量和優勢對比的結果,兩岸衝突的危險正在轉變為兩岸之間的和平競賽,包括在國際環境、經濟力量、社會制度、民心、戰略等等領域的競賽。祖國大陸越來越在這種綜合力量競賽中佔據上風。

  首先,兩岸的經濟一體化趨勢不可逆轉。臺灣資本在大陸的投資總量已經達到500億美元的規模,兩岸貿易的臺灣方面年順差已經達到400億美元左右。這兩個數字對於臺灣經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整個亞太地區,除了香港以外,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經濟相互依存度是最高的。

  其次,兩岸的人民往來和社會融合不可割斷。現在每年長住在大陸的臺灣居民已經達到100萬人,每年到大陸旅遊、求學等的臺灣居民也近200萬人。這兩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表明臺灣與大陸的人民往來是一種新的向心力,將形成新的中華民族認同。

  其三,這次臺灣選舉後,島內政治生態出現嚴重撕裂,藍綠兩個陣營各擁有一半選民支援。這意味著臺灣地區難以形成完整的政治共識,“臺獨”勢力的冒險行為將受到各種島內力量和輿論的牽制。相反,與大陸形成穩定、共贏的互動關係卻是絕大多數臺灣人民所接受的。

  其四,東亞地區各國與中國的利益相關性不斷加深,地區一體化和合作機制不斷發展。亞太地區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厲害不允許“臺獨”成為本地區的破壞性因素。臺灣領導人如果執意走“臺獨”路線,就是挑戰亞洲各國的利益,勢必在東亞地區陷入更加孤立的狀態。

  其五,國際社會普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和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如果臺灣當局推行“臺獨時間表”,意味著他們挑戰整個國際社會,其結果也是“臺獨”本身走到絕境。

  其六,美國反對臺海的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臺灣領導人企圖在2006年到2008年之間從法律上改變臺灣的政治地位,可能引起臺灣地區的嚴重危機。“臺獨”勢力急於改變臺海現狀,這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中美在制止“臺獨”惡性發展方面,可能取得一定共識。

  其七,中國在未來10——20年間在國家硬力量和軟力量特別是國家制度建設方面將取得巨大的歷史性進步。兩岸在和平競賽中優勢在大陸方面,時間在和平統一的方面。

  其八,從歷史的大趨勢看,和平統一是不可抗拒的。但是,誰也不能確保“臺獨”勢力不會鋌而走險。如果我們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比和平解決可能時間更短一些,但是代價更大、後果更大。因此,我們目前不選擇武力統一,是為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考慮。這只能是最後的一種選擇。祖國大陸避免使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冷靜處理,絕不應當成為臺灣當局誤判形勢的依據。

  為了理解和平統一的戰略構想,我想在這裡重溫鄧小平關於臺灣問題的幾個思考。一是鄧小平提出,到2050年以前,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臺灣”。這當然是指“不能走向‘臺獨’的臺灣”,同時也隱含著解決臺灣問題應服從中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二是臺灣問題的解決,最終取決於中國中國大陸內部的各方面發展和改進。三是我們不能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是為了防止“臺獨”成為現實。這樣一種戰略考慮正是避免臺灣戰爭的必要條件。鄧小平的這些思考至今還是管用的。

  中國的和平統一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關鍵組成部分。中國的和平統一與和平崛起,都是中國人民追求的長期目標,是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價值取向。但是二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它們之間的聯繫在於,和平統一是和平崛起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平崛起是和平統一的環境和條件保證。爭取以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統一和中國崛起,是二者在戰略觀念和路徑上的一致。我們認為,和平統一最終將在和平崛起的過程中得以實現。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在於:“和平崛起”是一個更加廣泛的概念,它是中國國內發展和國際環境變化的總和,是在國際體系中對中國國際地位的總體判斷。因此,它比較多地具有客觀的標準。而“和平統一”是一個國家主權範圍內的概念,是中國人民不可剝奪的權利和核心利益,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必然趨勢。相對來説,它更具有主觀的內容,是中國本身的能力和意志的體現。

  和平崛起與和平統一,二者如何在共同的背景下和共同的利益基礎上協調起來呢?共同背景就是與全球化相聯繫而不是相脫離。和平崛起道路的歷史條件就是經濟全球化,它使中國有可能利用世界市場獲得我們發展所需要的條件和資源,同時也是中國與世界各國發展共同利益和夥伴關係的基礎。同樣,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産業鏈條和市場互補性不斷提升,脫離大陸市場的臺灣經濟已經難以想像。在今後15年到20年斤,東亞地區可能實現貿易自由化的統一市場,臺灣更加難以擺脫祖國大陸市場的重心引力。如果説,中國與亞洲各國的共同利益將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而達到共贏的目標,那麼臺灣與大陸的各種天然聯繫就更有條件形成兩岸雙贏的利益共同體。因此,和平統一寓于和平崛起之中,和平崛起有賴於和平統一,因為二者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基礎是高度一致的。

  值得指出的是,無論和平統一或和平崛起,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和平”,或者是沒有危機、衝突甚至對抗的“理想境界”。如果這樣提出問題和認識問題,不是過於天真無知,就是故意曲解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在思想方法上都是絕對化和形而上學。即使從最基本的事實出發,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世界上極力阻止中國和平崛起的力量存在著,臺灣地區極力推動“臺獨”目標的力量存在著,這兩種力量之間有著極其深刻的聯繫,並且用現代高科技武裝到了牙齒。我們堅持和平崛起與和平統一,決不是對這兩種危險力量抱有幻想。相反,我們必須作好應對國際反華力量與“臺獨”勢力勾結、在未來四年製造“臺獨”重大事變的各方面準備,並且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如果中國的領土和主權被割裂,“和平崛起”又從何談起。針對“臺獨”事變的戰略威懾越是充分、粉碎“臺獨”圖謀的決心和意志越堅定,則導致重大危機爆發的可能性越低,和平才越有保障。

  只要我們追求中國強大和統一的目標和途徑符合包括臺灣地區大多數人民在內的中國人民的願望,有助於世界各國特別是東亞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並且把戰爭和衝突的危險降到最低點,那麼這就是一條中國和平崛起與和平統一的新道路。
 
  (作者:黃仁偉,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編輯:海航)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