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對現階段兩岸經貿關係的若干認識
 
 
  來源:      日期:2004-07-30 15:36

 
  近20多年來兩岸經貿關係迅速發展,兩岸經貿關係日益密切,這給兩岸帶來了巨大利益。但在另一方面,20多年來臺灣島內“臺獨”與分裂勢力也在不斷發展擴張,兩岸政治關係緊張對峙,和平統一的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兩岸關係這種“經濟熱、政治冷”的矛盾在2004年臺灣大選過程中更被急劇強化。陳水扁當局為了自身的利益,大肆挑釁大陸,加快“臺獨”步伐,把兩岸關係推到了極其危險的邊緣。於是人們開始反思並懷疑兩岸經貿關係的作用。認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對臺灣經濟貢獻巨大,卻沒有發揮遏制“臺獨”的作用,反而有助長“臺獨”勢力發展之嫌,進而懷疑大陸一貫主張積極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的政策是否應該修改與調整。這種思考表面上看有一定的道理,但實際上是對現階段兩岸經貿關係的角色及作用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因此有必要就此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一、兩岸經貿往來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發展,是互利雙贏的

  20多年來,兩岸經貿關係不斷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首先在於,兩岸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自然條件及資源狀況等也不相同,雙方經濟合作不僅互補互利,而且發展空間巨大。同時,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加速發展的時代潮流也要求兩岸加強經貿合作,以提高兩岸經濟的競爭力。這就決定了兩岸經貿往來的結果必定是利於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是互利雙贏的。事實也正是如此。

  就臺灣而言,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對其經濟的好處顯而易見,除總體上大陸已經成為支撐臺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外,具體表現為:(1)促進了臺灣對大陸出口的迅速增長,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隨著大量臺商赴大陸投資,在投資拉動貿易效果的作用下,臺灣對大陸出口迅速增長,大陸成為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據臺灣“國貿局”數據,2003年臺灣對大陸出口額達353.6億美元,佔臺灣出口總額的比重為24.5%。對大陸出口的大幅擴張,不僅支撐了臺灣經濟增長,也連帶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有臺灣媒體推估,2003年臺灣對大陸(包括香港)出口創造了百萬就業機會。(2)促進臺灣産業的轉型與升級。伴隨著臺商對大陸投資,大陸先是成為臺灣轉移勞力密集産業的最主要基地,90年代中後期大陸又開始承接臺灣較為成熟的電腦及半導體等産業。在這種産業持續調整與轉移過程中,臺灣産業結構較順利地從以勞力密集産業為主向以技術及資本密集産業為主轉變。(3)保證了臺灣維持較雄厚的外匯儲備。臺灣對大陸貿易,年年呈現鉅額貿易順差,歷年累計超過2200億美元,這不僅使臺灣總體貿易維持順差局面(自1993年起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額每年均超過其總體貿易順差額),也遠超過臺商對大陸投資的金額,因此,在兩岸經貿的交流中,臺灣是資金凈流入地區,對大陸貿易大量順差成為臺灣外匯籌備增加的最大來源。

  從大陸來看,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同樣帶來很大的經濟利益。其一,大量的臺商投資為大陸帶來經濟建設所需的資金,為大陸經濟增長注入動力。據大陸方面統計臺商對大陸累計協議金額累計為706.3億美元,實際投資金額為365.1億美元;而按臺灣《投資中國》雜誌社的調查報告顯示,臺商投資合同金額累計已達1295.5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金額則達773.6億美元。伴隨資金而來的還有臺商的技術、企業管理及行銷經驗等。其二,促進大陸産業提升、擴大對外貿易。近年臺灣對大陸投資總額的大約一半是電機電子産業,這在相當程度上帶動了大陸電機電子産品生産的不斷擴大及出口的不斷增加。臺商投資密集的廣東省與江蘇省還成為大陸生産電機電子産品的兩大基地。其三,臺商投資使大陸增加了大量就業機會。以大陸核準臺商投資項目6萬件計算,若平均每件雇用100人,就可以提供600萬個就業機會。

  總之,積極發展兩岸經貿關係是兩岸共同的利益,而不是只有利於單方面。正所謂“合則兩利,分則兩敗”。當然,由於兩岸經濟規模懸殊等原因,兩岸經貿關係對於臺灣的重要性遠大於對大陸的重要性。

  二、兩岸經貿關係是穩定兩岸關係的重要力量

  自20世紀70年代海峽兩岸結束隔絕狀態以來,在兩岸關係發展中存在著兩種力量與關係,一是兩岸的經濟關係,一是兩岸的政治關係。這兩個關係構成兩岸關係發展與互動的主軸。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基於客觀的經濟規律與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在本質上有其必然性,不可逆轉;而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則受制于多種複雜的歷史、政治、社會及國際等因素,要艱難曲折的多。兩岸經濟關係與政治關係之間會相互影響,但並不存在著必然關係。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把島內“臺獨”與分裂勢力發展與擴張的部分原因歸咎於兩岸經貿關係,事實上,不論兩岸經貿關係如何發展,在臺灣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臺獨”勢力都會存在與發展。

  儘管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無法消除“臺獨”觀念及其勢力,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20多年來兩岸所形成的極其密切的經貿關係已經成為遏制“臺獨”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主要表現如下:

  其一,大陸市場已經成為臺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這使臺灣當局在加快“臺獨”步伐時不能不有所顧忌。隨著兩岸經貿往來的日益頻繁,兩岸經貿關係已是臺灣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1世紀以來,兩岸經貿關係更進一步成為臺灣經濟增長決定性的因素。2002年與2003年臺灣經濟增長率分別為3.59%及3.24%,就增長的動力來源看,産品及勞務輸出入順差對經濟增長貢獻2.63個百分點與2.3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所佔的比重為73.26%與73.77%,而這兩年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額分別達215億美元與244億美元(臺灣“國貿局”數據),遠遠超過同期臺灣總貿易順差額181億美元與169億美元。顯然,大陸市場已經成為支撐臺灣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正因為如此,臺灣媒體稱“臺灣經濟命係大陸”。臺灣前“陸委會主委”蔡英文也曾公開指出“兩岸經貿已是臺灣經濟發展無法忽視的關鍵部分”。這一事實不僅使臺灣當局在與大陸進行政治較量時,喪失籌碼優勢,而且在實際制定對大陸經貿政策時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放寬限制。如,2001年“經發會”上將對大陸經貿政策由“戒急用忍”調整為“積極開發,有效管理”;2003年10月大幅調整《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有限度地放寬兩岸投資、貿易、商業往來、大陸貨品廣告、幣券往來等方面的限制。

  其二,廣大的臺商大陸利益群體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維持兩岸關係穩定的重要力量。按照大陸方面的統計,截止2003年底,臺商對大陸累計投資項目為60618個,協議臺資金額累計為706.3億美元,實際投資金額為365.1億美元。在長期的兩岸經貿往來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批以大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為基本隊伍所組成的龐大臺商大陸利益群體,他們在兩岸經貿交往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廣大臺商及其家屬不僅與大陸有極其密切的經濟利益關係,而且經常往來于兩岸之間,甚至長期居住在大陸,因此,他們較易於認同大陸。大多數臺商主張兩岸“三通”,發展兩岸經濟關係;主張維持現況,反對“臺獨”冒險行動。臺灣工商界領袖人物王永慶先生就曾多次提出“萬言書”,呼籲臺灣當局放寬對兩岸經貿往來的限制,實現兩岸“三通”。2004年大選前夕,他又在聯合聲明中疾呼:“臺灣與大陸經貿關係日趨密切,希望儘速建構一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裨益雙方經貿直接而雙向的往來。”臺商的切身利益以及他們強烈的呼聲對臺灣當局形成了不小的壓力。

  回首20多年來兩岸關係的緩和與發展,儘管背景複雜,因素眾多,但是起著極其重要推動作用的正是從無到有、從要到大,以不可阻擋的勢頭向前發展的兩岸經貿關係。

  三、尚未正常化的兩岸經貿關係限制了其應有作用的發揮

  儘管過去20多年兩岸經貿關係的快速發展對繁榮兩岸經濟、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起到積極重要的作用。但是有關臺灣當局堅持採取限制性對大陸經貿政策,兩岸經貿往來在總體上一直是在“間接、單向”畸形格局下運作。兩岸至今不能實現全面直接“三通”、資本貨物無法暢通雙向流動、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也遲遲沒有建立。這種情況造成了兩岸經貿關係發展量與質不協調的突出矛盾,其結果是,雖然兩岸經貿關係規模較大,但由於其發展的深度與廣度不夠,因此對兩岸政治、經濟與社會等方面的影響仍較有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間接的交往方式阻礙了島內民眾直接感受與大陸往來的好處

  兩岸遲遲不能“三通”是兩岸經貿關係不正常的典型表現,它不僅使兩岸經貿往來徒增成本費用,延誤商機,而且加劇臺灣經濟困境,妨礙兩岸密切交流,進而影響島內民眾直接收益與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高雄港的地位急劇下降就是個典型例證。多年位居全球貨櫃港排名第3的高雄港,由於兩岸不能直接通航,難以參與到大陸貨櫃轉口市場,競爭力明顯削弱,自2000年起所佔地位逐年下滑,至2003年已退居第6位。高雄港的困境直接衝擊了以港口經濟為發展動力的地方經濟,使廣大中南部民眾難以直接感受與大陸往來的好處。但卻承受了産業調整、臺商大量外移帶來的事業壓力。因此不易增進對大陸的認同感。另外,兩岸人員往來受制于間接方式,費用高、時間長,直接影響島內民眾尤其是中下層民眾往來大陸,因而無法更多地實地了解大陸。據統計,至2003年底,來大陸的臺胞累計已達到3020萬人次。但其中相當大的部分是集中于與大陸經濟關係、親友關係的臺胞的多次往返,島內普通民眾赴大陸者仍是少數。

  (二)單向性的兩岸經貿關係對島內的直接影響較小

  由於臺灣當局的人為限制,迄今為止,兩岸經貿往來基本上是臺灣對大陸單向的經濟活動,而大陸對島內經濟關係的發展則倍受限制。這種失衡的經濟關係嚴重妨礙了兩岸經貿往來平衡深入地發展,同時也使大陸難以充分對島內發揮直接的影響。其一,大陸資金不能入島投資經營,這對大陸企業不公平,但也使臺灣減少了經濟增長動力,失去創造就業的機會。其二,大陸市場已對臺灣商品全面開放,而至今仍有2500種大陸商品不能進入臺灣市場。臺灣當局這種限制政策固然有保護島內産業的考慮,但卻是以犧牲島內廣大消費者利益為代價的。臺灣民眾因此無法充分享用物美價廉的大陸工業品及農産品。其三,兩岸人員交流極不成比例。到2003年底,來大陸的臺胞累計達到3020萬人次,但是大陸赴臺灣的人數只有89萬人次。這不利兩岸人民增加了解,積累共識,也使急待振興的臺灣旅遊觀光業倍失商機。

  由此可見,迄今為止兩岸經貿關係無法對兩岸關係發展發揮更大作用,其根本性原因是兩岸經貿關係尚未實現正常化,有理由相信,隨著兩岸經貿關係的深入發展與兩岸經貿的進一步融合,島內民眾將更切身感受與大陸合作與交流的好處,進而形成共識,使遏制“臺獨”勢力的力量不斷加強。

  四、結語

  綜上所述,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是互利雙贏的。不僅如此,現階段日益密切的兩岸經貿關係已成為穩定兩岸關係的重要力量。如果兩岸經貿關係進一步實現正常化,産生質的飛躍,兩岸經貿關係對兩岸政治關係的緩和與穩定,必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我們應當毫不猶豫地堅持大力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政策。

  (作者:鄧利娟,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海航)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