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歲末,中國大陸和臺灣先後正式成為WTO(世界貿易組織)成員。至此,WTO這個世界最大的經濟組織框架內形成了中國“一國四席”的格局——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共同具有WTO的成員身份,從而為兩岸四地的經濟融合,提供了廣闊的前景。2003年6月底《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的簽署,和2004年1月1日起的實施,是內地、香港以獨立關稅區身份達成的、既符合自由貿易區一般理論要求,又具有成員間特殊安排性質的臨時協議。在亞太地區一體化趨勢加快的形勢下,中國四方一體化進程前進了一步。
區域一體化的浪潮,成為東亞經濟向前發展的動力,然而兩岸的政治僵局,卻正在阻撓兩岸人民從這一重大地區性歷史進程中獲益。經過20多年的改革,目前大陸經濟以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以及兩種資源為基礎的開放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成功實現了結束短缺經濟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大陸周邊的國家和地區,正在成為大陸經濟持續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在這種國際背景和國內環境下,從經濟全球化這樣一個更高的視野考慮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就顯得更加必要。
一、WTO與中國“四方一體化”
中國“四方一體化”的概念,也被寬泛地稱為 “華人經濟聯盟。指的是在WTO框架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兩岸四地實現“經濟一體化”,建立某種類似“大國自由貿易區”的構想。根據WTO“一體化例外”的精神,在WTO框架下的中國四成員方的一體化是可行的,即四方作為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其內部的待遇可不給予其他非該組織的WTO成員。
“一體化”構想的主要內容:1“通過相互協調與統一”,加強兩岸四地的聯合,以增強各經濟體的國際競爭能力;2、將“妨礙經濟最有效運作的人為因素加以消除”,將諸如兩岸貿易爭端的解決機制納入區域合作中,為成員間的經貿協商創造條件;3、“創造最適宜的經濟結構”,化解潛在衝突,在完成經濟體制轉型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共同繁榮,促進統一事業。
二、當前兩岸經貿關係的現狀與困難
在“四方一體化”前景的預期下,加入WTO以來兩岸在投資、貿易以及R&D的聯合研發等方面取得兩重大進展。但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實現“四方一體化”的過程又是複雜而困難的。從目前情況看,自由貿易區或共同市場等構想暫不適合兩岸四地的現實環境,實踐中,CEPA的“臨時協議”模式,在四成員間也還不具備普遍意義。如何通過適當的民間方式,進行相互溝通,規劃全球體制下未來兩岸包括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等重大議題,已經刻不容緩。
三、在全球化進程中推動兩岸經貿的發展
傳統的一體關係一般是在主權國家之間建立,而中國四成員方本來就是一國。因此,兩岸經貿關係的機制化不適合採用國際通用的經濟一體化模式。在不具備充分條件的情況下,是否採用“海峽兩岸經濟區”、“大中華經濟聯盟”、“中國經濟共同體“等類似名稱,率先實現兩岸若干城市或地區間的次區域解決合作,採取哪些適當的合作形式作為協調兩岸經貿與經濟全球化關係之間的過渡性手段,是目前兩岸以及世界華人共同關心的問題。
兩岸全面經貿合作內容的展開: 1、農業;
2、製造業;
3、服務業;
四、結論
兩岸經濟已經部分融入全球化,兩岸共同發展,有助於增強兩岸經濟在亞洲、甚至在世界的輻射力和吸引力,有助於增強中國四成員防禦經濟風險和經濟波動的能力。中國四方一題化進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兩岸在嚴重的政治僵局下仍保持經貿的持續發展。中國人在國家統一,民族上做出的努力和解決問題的智慧,對世界上其他後進經濟體的經濟轉型發展道路的選擇,都具有突出的積極意義。
(作者:周忠菲博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兩岸四地中心副主任;編輯: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