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透過“中國收成股”看臺資企業的發展前景
 
 
  來源:      日期:2004-07-29 15:14

 


  隨著兩岸相繼加入WTO和雙方經貿關係的日益密切,臺商在祖國大陸的投資收益也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筆者將通過對“中國收成股”的現狀分析,來看看祖國大陸已經或將會給臺商帶來什麼樣的發展前景。

  2002年底,臺灣股市反彈強勁,其中“中概股”的漲幅表現尤其突出,所謂中概股,就是指在祖國大陸投資的臺灣上市、上櫃公司的股票。它已成為臺灣股市追逐的焦點。

  目前臺灣已有490家上市、上櫃公司赴祖國大陸投資,僅從2002年前三季度的數據來看,大陸廠對臺灣母公司有獲利貢獻的企業中,傳統産業有95家,電子業有89家,這184家公司就是不折不扣的“中國收成股”。

  在具有“中概”色彩的各股中,電子股的表現尤其突出

  生産光學鏡頭和瞄準器的亞洲光學,生産光碟機的建興電,生産小家電的燦坤,電源供應機的力信、臺達電等,都因大陸廠低成本的優勢,對其母公司的營業收益和股票都有相當的貢獻,並具有很將的競爭潛力。生産小家電的燦坤,1993年在深圳掛牌,是臺灣唯一深圳B股掛牌的公司,是最具指標性的“中概股”,燦坤集團70%的盈利來自於廈門燦坤的製造業。

  傳統産業在多年耕耘後,也逐漸走向成熟

  以生産運動鞋為主的寶成,是深耕祖國大陸市場多年的“中概股”代表之一。由於大陸生産成本低廉,因此目前寶成的生産重心已完全在大陸。寶成持股近40%的香港裕元也積極在大陸市場布點,預計在裕元獲利貢獻維持穩定下,對寶成的每股獲利貢獻度將持續有所提升。遠紡于1998年投産的遠紡工業,由於進入大陸化纖市場的時機好,且生産市場競爭最少的瓶用酯粒,因此投資效益迅速提高。2000年遠紡工業獲利達5億余元(新台幣,下同),超越遠紡全年獲利,2001年前三季貢獻遠紡每股0.13元的獲利,預計今後仍有向上揚趨勢。

  汽車及相關零組件産業是“中國收成股”頭號指標

  由於祖國大陸龐大的汽車需求市場,汽車及相關零組件産業在去年汽車銷售量激增刺激下,銷售額也穩步上升。2002年全年大陸汽車市場銷售量約為345萬台,較2001年同期增長37%,預計到2005年將可達305萬台,大陸車市的潛力可見一斑。裕隆和中華憑藉大陸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的有利條件,銷售額大幅攀升。同時已到大陸設廠多年、專攻汽車零組件的東陽公司成長潛力更是驚人,2002年東陽的每股盈餘約為1.6元,今年上半年每股稅後盈餘即達3元的好成績,預計全年獲利將呈數倍增長。

   “大陸基建股”將帶動臺灣相關股價

  目前,祖國大陸正進入建設高峰期,使得除了2002年領軍大漲的汽車和橡膠等“中國收成股”外,其他如鋼鐵、水泥、塑化等建材類股,也因為祖國大陸市場的良好商機,都將獲利,使得2003年之後幾年內“大陸基建股”成長空間將會大幅提高。就以水泥業來説,在祖國大陸投資已經多年的亞泥(在江西)及嘉泥(在江蘇)具有最強的市場競爭力。其中亞泥在江西投資的亞東水泥廠,不但生産規模大、生産效率及産品品質均優於當地的水泥廠,並且從2001年就開始轉虧為盈,2002年上半年江西亞東水泥的投資收益就有1800萬元。

  根據2002年前三季度財務報表,以絕對獲利數字來看,前20名“中國收成股”公司的收益總金額已高達192.2億元,比2001年全年度前20名的收益總金額(約為150.1億元)高42.1億元。而2002年前三季上市、上櫃公司稅前盈利約為180——200億元,其中,大陸收益佔整體盈利約10%以上,表明大陸收益逐漸成為上市、上櫃公司主要的獲利來源之一。與大陸市場相關的各股也逐漸擺脫過去的“概念”階段,正式晉陞為“中國收成股”,股價大幅增長,而且對臺灣母公司股票的貢獻越來越大。

  從大陸廠貢獻收益來看,最多的是建興電,貢獻收益為31.11億元;其次是鴻海,貢獻收益為24.04億元,前兩名都是電子公司。傳統産業第一名是裕隆,貢獻收益為21.55億元;其次是正新,第三為統一,分別貢獻了14.44億元和12.18億元。(見表1)

表1    大陸廠貢獻收益排行
 排名 公司  2001年大陸廠貢獻收益    排名      公司2002年前三季大陸廠貢獻收益
    1    鴻海          27.37              1   建興電           31.11
    2   建興電       20.43              2  鴻海            24.04
    3    華新          17.82              3    裕隆             21.55
    4    遠紡          14.07                 4    正新             14.44
    5    正新          11.71                 5    華映             14.26
    6    裕隆          9.53                6    統一             12.18
    7    華通          6.77                               7    燦坤             5.04
    8    統一          5.87                               8   臺達電          4.72
    9    華映          4.76                               9    中華             4.51
   10   燦坤          4.28                              10   巨大             3.98
   資料來源:《財訊》,2003年1月

  以大陸廠EPS(EPS表示每股稅後純益)來看,2002年前三季EPS最高的是建興電,為7.35元(新台幣,下同),其次為智冠2.6元,燦坤2.37元,傳統産業中最高的是正新1.63元,其次為勤美1.46元。EPS在1元以上的公司共有十六家,其中電子業佔10家,傳統産業佔6家。(見表2)

表2  大陸廠每股稅後純益排行
 排名 公司 2001年大陸廠每股稅後純益    排名     公司2002年前三季大陸廠每股稅後純益
   1  建興電        6.45                                       1   建興電          7.35
   2  送普            3.56                                       2    智冠             2.60
   3  緣點            3.48                                       3    燦坤             2.37
   4  美隆電        2.25                                       4    松普             2.20
   5  燦坤            2.02                                       5    緣點             2.00
   6  偉訓            1.91                                       6    正新             1.63
   7  勤美            1.79                                       7    勤美             1.46
   8  力信            1.77                                       8    巨大             1.42
   9  鴻海            1.55                                       9    力信             1.24
   10 巨大           1.48                                      10   裕隆             1.18
  資料來源:《財訊》,2003年1月

  從上面兩表中所示的“大陸廠貢獻收益”和“大陸廠EPS”來看,“中國收成股”中電子股的比率不少,甚至比傳統産業還多。主要因為電子股赴大陸投資大多著眼于低廉的人力資源,而市場仍是以美國和其他國家為主,在全球IT産業需求不振的情況下,美國大廠也紛紛壓低代工價格,導致島內代工獲利微薄,從而電子股也就缺乏發展空間。總體來看,臺灣電子股在總體走跌的情況下,“中概股”卻有良好的增長態勢,充分説明瞭祖國大陸為臺灣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祖國大陸學者一份調研資料,他們用大陸投資的稅前損益計算大陸廠的股票貢獻度,對“中概股”對臺灣母公司的貢獻可作具體説明。研究表明通過對臺灣母公司股票的貢獻情況的分析,可以了解在大陸的投資對臺灣母公司的股票影響(即“中概股”的作用),進而了解對島內經濟産生的間接影響。以股票“貢獻度”作為指標進行分析,有效數據為193個。圖示看出,對其臺灣母公司股票“貢獻度”在0——0.5之間的企業有83家,佔42%;0.5——1之間的有7家,佔4%;1以上的有9家,佔5%。由此可見,臺灣上市、上櫃公司在大陸的投資對其股票的影響絕對是正面的。

  據臺灣的一項調查顯示,90%的臺商都瞄準了迅速擴大的祖國大陸的高新技術市場,並計劃在大陸投資設廠。2000年電子電器産業投資額佔臺商對大陸投資總額的55%,臺灣電子資訊硬體産值在祖國大陸的生産比重也由2000年的40%上升到2002年6月底的51%。這表明臺灣的電子資訊業在大陸投資已成為主流,而企業獲利狀況可從“臺達電”的經營增長趨勢中看出。

  “臺達電”從1971年——2001年的營業收入扶搖直上,企業生命力極其旺盛,從1982年到2001年的銷售量上可以看到,1992年前銷售量有小幅增加,呈平穩的上升趨勢,但1992年之後銷量額急劇上升,説明“臺達電”自1992年開始到大陸投資對其臺灣本部的銷售業績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從發展趨勢上看,“中國收成股”會在近幾年內成為臺股的主流,即使是在兩岸還沒有直接“三通”的情況下,“中國概念股”也能有如此驚人的市場潛力,成為臺灣母公司獲利的生力軍,那麼可以想像“三通”後,兩岸直航將會給臺商帶來更大的利潤發展空間。由此可見,一個正常而和諧的兩岸經濟關係對臺灣經濟發展是何等的重要!

  (作者:殷存毅,編輯:海航)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