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辦好海峽兩岸經濟區 搭建兩岸交流新平臺
 
 
  來源:      日期:2004-07-29 14:22

 
  不久前,福建省委代書記兼省長盧展工提出了建議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兩岸經濟區的戰略部署,規劃中的海峽兩岸經濟區,是以福州、廈門為中心,以閩東南地區為主主體,北起浙江溫州,南至廣東汕頭的臺灣海峽西部的海域與陸地。總體目標是,經過幾個五年計劃的努力奮鬥,短期內在海峽兩岸構築一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經濟區域,從而有效地促進兩岸經濟與文化的融合;長期則建成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兩岸四地經貿合作與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和促進祖國統一的重要基地。這是一個很有膽識和前瞻性的戰略構想。它既立足於全國的發展大局,又符合福建的區位實際,凸顯了福建對臺的特點和優勢,不僅具有經濟意義,更有特殊的政治意義。因此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然而,提出這一新戰略的一個出發點,就是基於將福建經濟發展與促進兩岸經濟交流和互補,與建立在兩岸同文同種的文化相融合來思考的。福建提“海峽兩岸”,因為臺灣是“海峽東岸”,東西兩岸有著特殊的關係。雖然兩岸之間有著許多不確定因素,但兩岸經貿關係日益密切是客觀的現實。無論是從地緣和文化背景,還是從歷史和現實的可能來看,福建完全有條件在海峽兩岸這一區域發展格局中有所作為,為祖國和平統一作出更大的貢獻。

  可以相信,海峽兩岸經濟區辦成建好,將有利推動臺海兩岸的經貿交流合作,並對祖國和平統一事業發揮重大影響。現僅對海峽兩岸經濟區的建設,提供幾點淺見:
   
  一、構築中心城市群,提升西岸經濟實力。

  經濟區的核心中心是城市,它是區域經濟的主導力量,又是向外經濟技術交流的重要樞紐。根據正在編制的海峽兩岸經濟區發展綱要,其核心課題即是構築以福州、廈門、泉州為中心的城市群,這也是海峽兩岸經濟區的城市發展戰略所在。然而居於歷史上種種原因,目前福建省內這三個主要城市,規模都比較小,缺乏強勢的主導産業,作為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輻射能力薄弱,難以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包括閩臺在內的環海峽經濟區,去年GDP總值為三千億美元,超越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城市群,然而福建經濟總量僅佔環海峽經濟區的五分之一而已,如以十三年前計算,則連十分之一都不到。足見海峽東西兩岸的經濟實力差距甚大。

  因此,下決心、落重本,將福州、廈門、泉州建成高效率的現代化都市,尤其是廈門市,應掙脫經濟總量低、市場腹地小的瓶頸狀態,才能作為西岸經濟區的龍頭,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只有大幅提升西岸經濟區在整個環海峽經濟區所佔經濟總量的比重,才能對東岸經濟區産生強大的吸引力,也才能使東西兩岸經濟區有效發揮互補作用。
   
  二、注重改善軟環境,藉以吸引本土臺胞

  辦好海峽兩岸經濟區,尤其必須重視投資軟環境的建設,切實改進政府辦事作風,克服官僚習氣,剷除腐敗行為,並在全社會營造現代文明風尚,努力創造高素質的、對海峽東岸具磁吸效應的投資環境,以便為閩臺經濟進一步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福建特別是閩南人,與臺灣島臺語系同胞,在人文、歷史、地理,經濟等領域都有十足淵源,可謂十指連心,血濃于水。八成臺灣同胞的祖籍地在福建,而居住東南部地區、佔近臺灣人口七成的臺語系同胞,每到選舉便是“臺獨”勢力藉以拉攏的主要對象。在這些“本土”同胞中,有不少是中小企業主,財力有限。然而,一衣帶水、近在咫尺、具備優良軟硬投資環境的福建,無疑將會成為吸引他們到大陸貿易、投資的首選。而親善這些同語系的臺灣同胞,是西岸經濟區政府和閩南鄉親責無旁貸的義務,而愈多的“本土”同胞對祖國大陸的認知認同,將有利壓縮“臺獨”勢力的空間。
   
  三、試設自由貿易區,適當放寬某些政策

  由於兩岸關係目前沒有正常化,也未實現全面“三通”,限制了閩臺經濟合作的深層發展。要展現西岸經濟區的優勢和吸引力,必需具有大膽設想和權利下放,以及政策的突破,在海峽東西兩岸之間,設立自由貿易區的試點,不失是一個好的嘗試。

  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其實可以為未來兩岸建立緊密貿易關係安排,和建立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機制創造經驗。有學者提出,將廈門和金門之間設立自由貿易區試點,或將廈門經濟特區轉型為自由港區,和臺灣正在建立和高雄自由貿易港區對接,通過特殊政策,實現更自由的貿易往來,十分有創意。

  若能夠適當放寬某些政策,擴大“小三通”的範圍,建立閩臺特殊運輸航線,以及在臺商投資區、保稅區、經濟特區、加工出口區的基礎上,建立帶有自由港性質的兩岸自由貿易區,並與臺灣的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等進行對接,賦予更加多樣、靈活,更加適用的功能;同時加強行業交流合作,對特定行業註冊互惠安排,大幅度減免關稅,共同促進兩岸行業之間發展,逐步實現人員和資金自由流動。這些措施的落實,相信對海峽兩岸經濟區的形成將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四、呼籲海內外鄉賢,為經濟區出謀劃策

  廣大海外僑胞具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尤其是海外的閩籍人士鄉情更濃,他們也都深切關注著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應該進一步組織動員、充分發揮海外華僑、華僑資本和國內外鄉賢在建設西岸經濟區擔起重要的角色。

  香港有約一百二十萬閩籍人士,東南亞有九百多萬福建華僑,散佈在世界各地的福建人有三千四百餘萬,相當於現在福建全省的人口。海內外的閩籍鄉親,不乏有識有為之士和各種專業人才。特別是港澳和東南亞的閩籍人士,與臺灣關係密切,能成為很好的東西兩岸交流使者和橋梁。家鄉政府和國內有關機構,應將向海外發佈建設海峽兩岸經濟區的可喜訊息列入議事日程,廣為傳播,通過各種渠道聯絡熱心鄉賢,並制定相關舉措,歡迎、吸引世界各地華僑同胞,尤其是華僑閩籍人士,為家鄉這一推動臺海經濟合作新平臺的創建,出錢出力,出謀劃策,做出有歷史意義的貢獻。
   
  五、與香港優勢互補,促進兩岸三地皆贏

  香港和福建的産業具有優勢互補和相容性,港資在福建的實際投入,佔該省外資總量的五成,達二百二十多億美元,相當於港資在國內總投資的十分之一。福建實際利用外資的四百五十九億美元中,有百分之九十是通過香港進入內地的。在産業結構中,福建薄弱的,恰是香港的強項,譬如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資訊中心和航運中心等,特別是香港獨具優勢的專業服務,更是福建未來在建設西岸經濟區所迫切需要加強的。

  尤其可喜的是,近期閩港領導的會見,雙方意識到:建設海峽兩岸經濟區的構想,更加突顯了閩港合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閩港雙方強調聯合招商、基礎設施與公用事業發展、金融、貿易、中小企業發展、旅遊發展、物流業、人才等八大合作平臺,推進閩港兩地實質性合作與交流。這八大平臺有了實際成效之時,也是西岸經濟區辦得起色之日。八大平臺的運作經驗,相信可以為閩臺未來建立經濟交流合作平臺,提供有益的借鑒。

  可以預期,隨著海峽兩岸經濟區戰略構想的實施,福建必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基地,成為兩岸三地經貿合作與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區域。閩臺經濟合作一旦突破,能使海峽兩岸經濟區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地區之一。而兩岸經濟區的創建,進一步推動兩岸經貿交流和人員往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為祖國和平統一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作者:施子清)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